《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访谈(四)

简介:这是在“绘本棒棒堂”进行的一次访谈播客,主持人是小巷,嘉宾是阿甲,以2024年底出版的工具书《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为起点,围绕原创图画书的选编标准、历史脉络、现实主题与未来发展,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谈。录播时间是在2025年1月3日晚间,播出时间在2025年1月17日。

以下文字整理为节选内容,收听完整的播客可点击以下音频链接:

喜马拉雅:38 对话阿甲老师:原创图画书的春天到了吗?_绘本棒棒堂_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 — 喜马拉雅

小宇宙:http://t.cn/A6uDFbvy

点击打开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

我们讲的所有故事,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在重述经典。
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读过那么多故事,所以总觉得这个故事新、那个故事没见过。
但在我看来,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老故事。

小巷:

除了您刚才讲的那些故事层面的深化、意义的延展之外,我其实也特别希望看到视觉表达的更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其实在民间传统这一块,论素材、论样貌,其实是比韩国、日本更加丰富的。

那我们的原创图画书在改编民间传统时,是不是也应该呈现出比邻国更加丰富的面貌呢?

阿甲:

我觉得这还有一个“机缘”的问题。我采访过很多创作者,感觉创作确实是讲究缘分的。

比如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出版人,也是非常敏锐的编辑。他面对不同的创作者,往往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建议。

比如他见到蔡皋老师时,其实蔡皋老师当时挺想画一些当代儿童生活的故事的。但松居直对她说,你应该尝试多创作一些传统故事,而且用传统手法来做。

他见到安野光雅,就建议他去画“旅之绘本”那种更具有西方风格、个人感受的作品。

再比如《苏和的白马》的画家赤羽末吉,他认为赤羽最适合去创作带有日本民间风味的图画书。

松居直有一种特别的敏感,知道每位创作者最擅长的是什么,最适合讲哪类故事。

《宝儿》中文版内页

《宝儿》英文版内页

你如果有机会跟蔡皋老师聊,你会发现她对《宝儿》那种故事、对《聊斋》里带点黑色、精灵、鬼神的那类题材,特别感兴趣。

她对那种“黑中带光”、带点神秘、甚至有点可怕的东西,有她自己的理解和表达。那种厚重的人性书写,其实是带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对吧?她就特别适合讲这种故事。

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机缘”——让每个创作者都能自由表达自己最想讲的那个东西。

每个人可能只是“一小撮人”,擅长表达一种角度、一个主题、某种情感。但只要这许多“一小撮人”都能自由表达,我们的原创图画书就能形成一个非常多元的生态。

举个例子,《辫子》这本书。

《辫子》封面

当时编辑团队在讨论要不要放进来,很多人犹豫,说这本书“儿童趣味不足”“色调偏灰”等等。但我非常坚持放进去。

为什么?因为这本书说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我们大多数童书都想告诉孩子“童年是多么美好”,但真实的童年并不总是美好的。有些孩子的童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知道黑眯是潮汕人,而我妈妈也是潮汕人。她每次回忆起童年,都会忍不住哭。尤其是女性,在潮汕这个文化环境下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

你不能强求她们“唱响童年”,那没有意义。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把童年描写得特别恐怖,那也没必要。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内页

但《辫子》做到了一个平衡。

它表达了童年的痛苦、挣扎,同时也在故事中找到了出路。那个出路是幻想的力量,最后也有与阿嬷的和解。

我觉得这个故事有很强的疗愈力。它也许不是主流意义上的“童年故事”,但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受到共鸣,感受到安慰,甚至是解脱。

这种书,不应该被忽视。

当然,我自己也有偏好。但我更希望的是:当我们的选择面足够多元时,就会发现,中国其实一直有多元创作。只是有些面向不在主流语境中被看见、被承认罢了。

所以我也会选一些带点“暗黑”的故事。比如像《生蛋快乐》那样的书。

小巷:

我们刚刚聊到了民间传统故事的改编。我还想和您谈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当代生活的创作。

我不确定是不是我个人的偏见,或者是阅读量不够,但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原创图画书这一块,对于当代生活的表达似乎并不多,特别是那种能让我眼前一亮、感到惊喜的作品,好像并不常见。

阿甲:

难啊,当然是因为难啊,你知道吗?

你看看我在下篇书单中列出的这个主题表达最好的作品,《翼娃子》,对不对?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想让它长期留下来、持续被大家看到,其实也不容易。

包括《独生小孩》也是。你如果想要保持一种客观真实的表达,总会有一些人觉得:这是不是不太适合给孩子看?也有一些人觉得它好像“儿童性”不够。

其实关于《翼娃子》的“儿童性”,确实有过不少争论。但有时候,如果你真的是很写实、很现实地去表达,那就不能太假,对吧?不能只表达一些美好的愿望,而是需要有一种客观的呈现。

我在重新讲述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句子最终也被删掉了。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内页

《翼娃子》讲的是大城市里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他在学校里怎么做,都会被其他孩子排斥,因为他身上总有一股他们家做饭的油烟味儿。

你想,他不管怎么表现,别人总觉得他不是一个“地道的城里孩子”。

但他妈妈又不得不让他在店里帮忙,一边还要看着他做作业。那些来打工的人老想逗这个孩子说话,其实妈妈也不是单纯担心他分心,而是更不希望他和这些人有太多接触。这些微妙的地方,都是创作者刘洵老师观察到的。因为她女儿就是那个孩子的同班同学。他们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非常温暖的人性,也体会到了特别有尊严、特别值得尊重的那一面。

刘洵也经常去参与他们的生活,观察那些点点滴滴,然后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来。

可是我们要把这些讲出来,就会顾虑重重。会不会得罪人?现实题材真不好讲。

小巷:

我记得当时读《独生小孩》的时候,真的给我很大的冲击。

那好像是第一次,我读到“自己的故事”。

因为我就是跟作者一样的那一代人,感觉她讲的就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这种代入感特别强烈。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内页

但我也注意到,现在的小朋友读的图画书中,真正能反映他们当下生活的作品,好像真的不多。您觉得,未来这类作品在原创图画书中,会越来越多吗?

阿甲:

其实,关于现实童年生活的表达——

如果只是展现一些特别美好的东西,那这类作品还有出版的价值吗?

你看,比如《市场街最后一站》,你读完是不是特别感动?对吧?

有些书讲丧亲的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体现了生命关怀的那一部分。

但如果作品中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没有真实的观察,没有有价值的回应,那这种作品就很难令人信服。

我常说,现实主义作品往往要“提出问题”,否则就变成说教了。

我以前在谈少年小说时经常说,真正的少年小说,往往是“问题少年小说”。

如果一个少年小说只是写一切都很美好,那这种小说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不对?

我们之所以去写一个虚构的故事,是因为现实中存在困境、挫折或者缺憾。

你得在作品中提出问题,再提供某种真正有意义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画个馅饼,把希望画得漂漂亮亮。

《倾斜的天空》封面

最近有一本中国的少年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我特别高兴。那本书叫《倾斜的天空》。小说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爸爸之间的故事,两人关系非常紧张。那个孩子不得不换了好几个监护人……那是一个非常破碎的成长故事。但你读到最后,会感受到一种真正温暖的东西。

小巷:

那您怎么看待现在那些“名家名篇改编成图画书”的现象呢?说实话,我看了不少这类图画书,但几乎没有让我觉得很成功的例子。

阿甲:

其实我这本《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出版后,也有业内的朋友很委婉地表达意见,说如果是他来写,会以“视觉优先”的角度来选书。

你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

而我呢,并不把“画得漂亮”当作选书的首要标准。当然,画得好肯定是加分项,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标准是:文图关系。文图之间有没有“照应”?有没有“推进”?有没有共同创造出“第三个故事”?这是我看重的。我选的大部分书,都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至于有些人选书,可能更偏重“名家”“名著”,那又是另一个体系了。

但这种改编为什么在你看来不太成功?很可能是因为你是用“图画书的语言”来评判它的。你在意的是文图之间的紧密度,而不是图画是不是简单“锦上添花”。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美丽的插图来欣赏名著,我也喜欢这种书。但那可能不完全是图画书的定义,更像是插图版读物。

作为图画书,我还是特别强调文图的紧密配合。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内页

比如我书里选的《水哎》,它是根据彭学军的小说《腰门》改编的。但这个改编完全不是由小说作者发起的,而是两位插画家主动找到作者,说他们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想要把它改成图画书。

他们还画了草图、准备了初稿,再去征求作者的同意。所以这其实是一部“视觉创作者主导”的改编。

我在那篇书评里也特别提到了图画书和小说文字的区别——

小说里有很多心理描写、心理过程,但图画书不适合这些,基本都删掉了,只留下非常简明的叙事,再加上连续的图像叙事,两者配合得恰到好处,于是就成了一本真正的图画书。

我觉得这是个“特例”。是插画家的努力推动了改编,让它变成了一个“新作品”,就像一部改编的电影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是梅子涵老师的《麻雀》,由满涛绘画。我觉得这是梅老师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本图画书。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内页

虽然文字量也不小,基本上没有删减,但原本的文字就有一些“留白”,有很多“不说透”的地方,反而为图画叙事留出了空间。而图画的表现,又非常具有现代艺术的趣味。

我觉得这是“儿童文学名篇改编成图画书”的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小巷:

谈到了改编的问题,我也想再问一个关于图画书发展历史方面的问题。

其实原创的发展,与编辑个人的努力以及整个行业的进步关系都非常密切。

所以您最后能不能谈一谈,您观察到这些年来国内编辑以及出版界,在把控原创方面的一些变化?

阿甲:

总的来说,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原创的时代”。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大量引进,我们一方面确实感受到:我们很想讲点自己的故事了。

另一方面,从出版环境来看,也越来越希望能“讲好中国故事”。所以,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多投入资源来做原创。

因此,有时候你会看到,好像突然就上马了一大堆原创作品。不管是什么原因驱动的,至少大家都在鼓励原创。

我想,这是一个过程,我们也要接受这样一个阶段性的状态。

当然,我自己始终会强调一点:一定要把原创放在世界的舞台上来看,不能关起门来创作。

这些年来,我认为原创图画书最关键的因素,其实不是创作者,而是编辑。

创作者一直都在,不论是写故事的还是画画的,人才一直都存在。

但真正优秀、成熟的图画书,往往取决于编辑。如果是一个不合格的编辑,也许一个本来很好的创意,会被做得乱七八糟;甚至可能直接毁掉一个好作品。

有时候甚至有编辑会对创作者说:“你就照着别人那个样子画吧。”

这种编辑,很可能会毁掉一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创作者。

创作者如果一开始就模仿别人,这是最糟糕的。一旦给人这种印象——你创作的东西像在模仿某某的风格——也许你还能靠这风格卖出一两本书,但以后就没有自己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想说的话,有属于自己的表达。

目前国内一些出版机构,编辑队伍确实在逐渐成长起来了。

而让编辑成长的最好方式,其实就是让他们做出令自己满意的、成功的作品。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们才会不断积累、不断进步,做出更多好作品。

与其过度地纠结于各种细节,不如想办法帮助他们做出第一本好作品。

只要做出一本成功的作品,正反馈就来了,就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我写这本《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其实也是想起到一种正向反馈的作用。

这几年我写了很多关于原创图画书的书评,从短评到长评。以前我更多写的是引进作品,现在写原创比较多了。

我知道,有些作品也许还有缺点,也许和一些经典引进图画书相比还有差距,但我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它们的优点,欣赏它们成功的那一面,给一些正向的反馈,这样创作者可能会做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我也觉得,读者朋友们其实也可以多做一些。你看到什么好的地方,就大胆夸一夸——

“这本书我读得很感动!”

“这一页画得特别好!”

“这个处理太妙了!”

这样,创作者就会知道,哪些地方的努力引起了读者或评论者的积极回应,那么,他们就会在未来的作品中,继续坚持这条路,甚至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这些年好书出的越来越多,一些原创图画书的编辑,真的成长起来了。这一点,让我特别欣慰。只要他们能坚持做下去,只要市场还能继续给他们机会……

但如果他们中有人转行了,那就太可惜了。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优秀编辑,真的要保护好。

不光是创作者,编辑同样需要保护。

原创图画书的读者,一方面要有更多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正向的沟通和反馈。

哪怕是批评,也要是建设性的批评:

“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更好一些?”

而不是那种:“你这书烂出天际了。”

那种批评,毫无价值。对吧?

小巷:

其实就我作为媒体人来说,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读者对原创图画书其实是非常欢迎的。

我在录播客之前还统计了一下,像我们棒棒堂的新书书单,这几年我们也推荐了50多本原创图画书。

今天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了。非常感谢阿甲老师!

也特别推荐大家来阅读阿甲老师这本《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真的是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

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阿甲:

谢谢!谢谢小巷!谢谢大家!

(以上是第四部分,全文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