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奥尼和他的田鼠阿佛

谢谢黄建萍童鞋的好文章!对于图画书中的寓言家李奥尼,似乎怎么解读也不过分^_^

每个人都可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解读。虽然我很幸运地翻译了这本《田鼠阿佛》,但感觉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作为诗人的阿佛比肩。不过我还是坚信,不必非要成为阿佛那样的诗人,任何如我辈般的庸人都有权利发呆,收集阳光、颜色与词语。原文地址:李奥尼和他的田鼠阿佛作者:红泥巴研读会1959年,李奥尼49岁,处在事业最巅峰的他打算在50岁退休,去追随更具创意的生活,从纽约移居意大利。而恰在这时,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使他找到了后半生的事业。当时已当了爷爷的李奥尼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乘火车回家,为了打发无聊的长途旅行,他随手从身边的杂志上撕下几个彩色的纸片给孩子们编了一个故事小蓝和小黄,自此他的第一本童书出版了。

在接下来的35年间, 李奥尼先后为孩子们写/画了40多本童书,其中4本获得凯迪克奖:Inch by
Inch/
一寸虫(1961 Calde­cott
Hon­or book)
Swimmy/小黑鱼(1964
Calde­cott Hon­or book
,
Frederick/
田鼠阿佛(1968
Calde­cott Hon­or book), Alexan­der and Wind-up Mouse/
亚历山大和发条鼠
(1970 Calde­cott Hon­or
book)

李奥尼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书向孩子们讲述了关于分享、合作、保持个性、和平、人权等很多严肃的主题,但在他的书里找不到任何道德说教的味道,因为他总是能借助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来打动全世界各地的孩子,让他们觉得他的书首先是好玩好看,至于书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相信孩子们会用一生慢慢地体会。
李奥尼的书涉及题材极为广泛,由于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法西斯在欧洲的兴起,身为一个国际反法西斯组织(主要由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组成)的一员,对和平及人权的强烈拥护常常反映在他的故事里,例如The Alpha­bet Tree写于越战期间;Tillie and the Wall发表于柏林墙被推翻前8个月;Nico­las, Where Have You Been?
讲述了如何克服偏见。可以说李奥尼的每本书都值得拿来讨论,鉴于时间和篇幅所限,在这里我还是想聊聊我读的第一本李奥尼的书,也是我最爱的那只小田鼠阿佛。在谈阿佛之前忍不住先赞一下阿甲的翻译,阿佛,真的是再确切不过,既不失小田鼠的俏皮,又点出了阿佛已经达到的佛一般的境界。原文是Fred­er­ick,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翻译成阿佛的吗?

在之前的邮件里我曾提到过阿佛对我的冲击,在这里再重复一遍,以免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人觉得没头没尾。记得我一听故事的开头大家都忙着干活,只有田鼠阿佛在偷懒晒太阳,让我一下联想到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寒号鸟》,故事里的寒号鸟和阿佛一样,夏天别人都干活的时候,它优哉游哉地享受着阳光,结果因为没有存储过冬的粮食,在寒冷的冬天里连冻带饿,死了当时心想,外国的作家也和我们中国的老师一样要教育孩子们从小努力学习,免得长大被冻死饿死(我的老师当时是这样给我们总结中心思想的),然而故事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满心的“羡慕妒忌恨”:享受阳光和美景在中国是要被饿死的,可在美国是能成为艺术家的!自此存储阳光和色彩这一全新的理念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对我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拿寒号鸟和阿佛做对比,我并不是要说中国人都是寒号鸟式思维,美国人或西方人都是阿佛式思维,我也不是要说温饱阶段的人大多像寒号鸟,富裕阶段的人大多像阿佛,其实每个国家、每个阶层都有寒号鸟和阿佛这两种人,国庆长假聚会时和我的德国朋友聊起Fred­er­ick,她说那也是她的最爱,我接着把寒号鸟的故事讲给她听,她立即表示自己是寒号鸟式的人物,她说她冰箱里存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够全家人吃一星期的,她无法忍受家里的食物只够吃一、两天的,她永远都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有寒号鸟和阿佛这两种人,它们代表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即弗洛姆所说的“重占有”和“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占有式生存的人希望占有一切事先把能想到的一切都搞定,让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谓Pre­pare the
future
(虎妈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而重生存的人则随遇而安,他们更看重眼前,让自己尽量享受当下,而不是把每一个当下都变成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而丧失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

必须承认我一直是按照寒号鸟方式被教育和思维的:当我是一个孩子时,我努力克己,放弃享受阳光和色彩以免冬天被冻死饿死;当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更加努力以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我为人母后,我又在为我的孩子们准备他们的未来以免落得寒号鸟式的下场。。。人到40才突然意识到,可怕的寒冬也好,美好的未来也罢,都在我永远无法企及的明天,而我的这种寒号鸟式的忧患意识恰恰让我忽略了当下,把每一个当下都变成是为了将来所做的准备,从而完全忽略了当下的存在,因为我眼中只有未来的目标。其实没有今天,何来的明天?如果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为明天而活着,那岂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我们不妨也学学小田鼠阿佛,让自己尽量活在当下如果觉得存储谷子、坚果还算好玩,那就加入劳动,存存谷子和坚果;如果觉得这种劳动实在无聊,想静静地坐在那儿欣赏阳光和色彩,那就充分享受这一刻,而不必纠结于冬天是否会饿死。阿佛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不粘不黏的心态:能享受阳光的时候就全心享受阳光,寒冬来临则享受寒冬,为大家吟诗作赋,而不是我们通常有的粘连或者说纠结的心态:享受阳光时担心冬天会被饿死,寒冬来临后又后悔当初没好好劳动多存点粮食而只顾着享受阳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阿佛已经是一位修行极高的禅者了,难怪很多人把它当成瑜伽修行的书,其实它不仅适合瑜伽行者,也适合佛家修行者和所有希望活在当下的各派别修行之人。
所有热爱田鼠阿佛的人们,在你们忙着“存贮冬粮”的时候也别忘了忙里偷闲享受一下眼前的阳光和美景,不要总是把存贮阳光和色彩变成一个美好的目标,等手头这个工作做完、等年薪达到了多少多少、等孩子们长大以后。。。没有人知道等到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我们总以为美好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其实它已经在消逝,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只有眼前这一刻。
                                                                 
黄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