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则关于成长与养育的寓言,更是一首关于“家”的诗。
一开始,鸟儿飞天的家是用“上等的材料”做的窝,由父母一根根叼来的树枝编织而成,是包裹、庇护与温柔的依托。但到最后,飞天真正的家已不在枝叶交错之间,而是在高远的天空中。天空——辽阔、不确定,却注定属于它。“你是一只鸟”就像一声召唤,而它的内在回响是:你注定要飞翔,就注定以天空为家。
插画家用富有韵律感的构图和清新灵动的笔触,将这则寓言用连续画面娓娓道来。蓝白红构成的主角形象,干净利落,充满辨识度;水彩、水墨等混合媒材的灵活运用,使画面兼具透明感和层次感,如梦似幻。鸟的羽毛似火苗,巢的线条如涟漪,静中有动,动中有情。

而在故事的节奏编排上,更见巧思。一半画面以横排为主,叙事流畅,节奏平稳,像一个未曾起飞的梦,也像起飞前的踟蹰。小鸟飞天呆在巢中,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鸟类同伴已经快乐飞翔,它却还在趴窝。这里的“窝”不仅是物理的巢穴,更是心灵的边界。
父母的转变,是整本书情感的核心。他们开始“拆家”——每天抽走一根树枝,从边缘抽起,一点一点,让安全感松动。这个举动乍看近乎残酷,但语调始终温柔,那种“舍不得,却依然要放手”的情感,在关切的眼神与动作姿态中如水般流淌。母亲没有阻止父亲,她看着,也理解,直到亲自抽走最后一根。放手,有时是更深的爱。
终于起飞的飞天,一开始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或许是那一刻最贴切的比喻。那是一种摇晃、不稳,却终于挣脱束缚的姿态。从下坠到飞升,飞天的起飞不是一蹴而就的壮美,而是一场来自内心的觉醒。而这段情感的高潮,正通过画面节奏的改变巧妙呈现:横排转为竖排,视觉线条从横向流动转为垂直上升,为从坠到升的大反转留出足够的施展空间,铺陈了“一飞冲天”的庆典。

留白最多的一幅似乎最值得细看:整幅页面,仅有飞天一鸟,自页底正中央准备振翅向上,仿佛聚光灯下的独舞者。空间的空,反而赋予了情感的满。这不仅是鸟儿的第一次飞翔,也是它与旧“家”的告别,兼与新“家”的连接。

值得一提的还有前后环衬的设计。前环衬是淡色调的飞鸟剪影,象征尚未启程的潜能与梦想;后环衬则转为墨绿背景,同样的剪影化作清晰的飞舞,充满生命的跃动与自由的力量。这一转变,正呼应着飞天的变化:它不再只是“会飞的鸟”,而是真正以天空为“家”的自在生命。
好的图画书往往是文与图优雅而默契的合奏,曹文轩的文字与田东明的插画,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合奏的精彩典范。文与图的深意与留白,也留下了丰富的解读层次与空间。这样一本书,既可以给所有在成长中犹疑的孩子,也可以给每一个终将放手的父母。它温柔而坚定地提示:“你是一只鸟”,不仅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更是一种命运的觉醒——注定要飞翔的生命,真正归处不在被保护的窝里,而在敢于张开翅膀翱翔的那片天空。
因为家,不只是给予安全的港湾,更是让孩子有力量远行的起点。
而天空,才是飞天注定的归属。
阿甲 写于2025年3月2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