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插画艺术家巴勃罗·贝尔纳斯科尼(1973-)曾获得三次国际安徒生奖的提名,但我以前还真不熟悉。自从我读到他自写自画的两本令人捧腹的科普图画书“物理大爆炸”之后,立刻被他圈粉,他托言那是一位神神叨叨却也富有奇思妙想的阿塞尼奥船长的日记,然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同时辅以达芬奇式的发明示意图,让这样的读本既令人捧腹又富含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我当时就忍不住在想,这位巴勃罗到底是怎样一位奇人?
如今,读到这6本“不被限制的思维”,巴勃罗的脑洞再次令我惊叹,他实在是一个想象力无边无际的家伙。比如那本《线的尽头在哪里》,随着不断翻页,一个个性情古怪又着实可爱的动物登场亮相,分别展开对那条线的怪异想象,撩动读者的好奇心越来越浓,但没有翻到最后,我也真猜不出那是什么,而真相大白之后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不过,在七分的荒诞搞笑之余,又有三分的逻辑自洽,还有绵绵的回味。特别是在这群古灵精怪的动物之间,尽管也有误会或淘气的碰撞,但它们的好奇心、热心肠,还有相互的关爱,仍然是核心的主调。比如在在《睡过头的北极熊》和《热心的乌鸦》中,搞笑故事的背后更多是友谊与合作,还有更广义的“家”的概念。
也许不完全是巧合,这位巴勃罗(Pablo)与巴勃罗·毕加索同名(不同姓),贝尔纳斯科尼将毕加索视为偶像,也要用一生来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他的艺术风格很有超现实主义趣味,而且偏爱用拼贴手法,借用生活中各种触手可及的材料,以意想不到的搭配、造型,塑造相当有孩子气的形象,时常创造出稀奇古怪的物种。比如那个《奇奇怪怪的咕噜普》,谁能说清楚咕噜普到底是什么东东呢?不过,那居然构成了一个很有启发的寓言故事,关乎自我探索、认知的过程,也关乎美的多元性和人们特别需要的包容性。这位相对年轻的巴勃罗从小就是爱沉溺于幻想的书虫,他宣称自己创作的童书,必须是他小时候想读而没读到的。大概正因为如此,读他的图画书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六本书,我自己最喜欢的是《看不见脸的长颈鹿》,它与《让开!狮子来了》的共同点是都在讲接纳与被接纳的问题。在后者中,腊肠狗认为自己是狮子,希望被同伴们当做狮子来接纳,但在一系列理性的论辩和证明中失败了,最后却在母狮子近乎“盲目”的接纳中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狮子。的确,我们可以调侃地说,爱就是盲目的。但《看不见脸的长颈鹿》却认认真真地展现了“盲目”可以是多么可爱!当人们习惯于用镜子来照见自己,用眼睛是看见别人的样子,高度近视到只能看见长颈鹿几只脚的鼹鼠,却能看见长颈鹿的心灵,看到她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品质。这其实有点颠覆传统故事《盲人摸象》的某种寓意,更鼓励和强调要用“心”去看见。
总体而言,“不被限制的思维”系列展现了巴勃罗不凡的创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插画艺术,其带有标志性的艺术风格和叙事趣味,不仅使得故事更具视觉冲击力,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孩子们的想象力能在此被点燃,大人们或许也能找到自己愿意深入挖掘的话题。
阿甲 写于2023年12月6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