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艺术家埃尔维·杜莱(Hervé Tullet)是当代图画书领域的先锋派,其作品在最近十几年来风靡于世界各地,在中国的海峡两岸都拥有粉丝无数,而且读者的年龄跨度很大,向下兼容到一两岁的小宝宝,向上可延展到所有年龄的艺术爱好者。杜莱的作品数量众多,大多极具创意和互动性,也有很多已被引进到国内。这里我重点介绍他相对比较新的也颇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会说话的点点点》(Oh! Un livre qui fait des sons, 2017)、《手的舞蹈》(La danse des mains, 2022)以及《会画画的手》(La main qui dessine, 2024)。

杜莱1958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成长于巴黎较为贫困的街区。他在上学的大部分时期都表现平平,直到高二时受到一位法语老师的影响迷上了超现实主义,开始痴迷地尝试自动绘画。他不喜欢通过画画来表达,因为那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于是他放弃了具象的线条画,而转向了非具象的涂涂画画。他在中央艺术专业联盟学校攻读视觉传达专业,还没毕业就被广告公司挖去担任艺术总监。
与图画书大师艾瑞·卡尔一样,杜莱最初也是在广告界做得风生水起,但总是为别人的商品做推广设计,他感觉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被“俘虏”了。所以,在他1992年升级为父亲时,他决定离开这一获利丰厚的行当,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说“我爸爸是做广告的”。杜莱的前辈艾瑞·卡尔当初转行时遇到了一位伯乐式的编辑安·班纳杜斯,还有提携过他的李欧·李奥尼可作榜样;杜莱也很幸运地遇见了阿歇特出版社的编辑法妮·马索,她向杜莱展示了日本艺术家驹形克己的最新作品。杜莱后来回顾道:“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震撼……这是童书中的抽象艺术,儿童与当代艺术的联结:当时我就知道,我也想走这条路。”(“It was a shock. … And then, it’s abstraction in a book for children. This link between childhood and contemporary art: I knew, then, that I wanted to go there.”)
杜莱在1994年出版的图画书处女作《当爸爸遇见妈妈》已有中文版,但他真正震惊世界的代表作还是2010年出版的《点点点》。在那之前的十几年,他做过多种多样的探索,艺术、互动、游戏、五感……感觉都很有创意,但没有一本如此令人震惊。在大卖之前,他就很清楚地知道,那是他创作的艺术巅峰。2010年博洛尼亚书展上,法国巴亚出版社的展位上挤满了来争抢版权的外国编辑,来自美国的就至少有九位。

法国图画书评论家苏菲·范德林登对《点点点》的评价是:“其叙事互动原则得到了完美呈现,他触及了儿童的神经中枢:对魔法世界的绝对信任。”(“Its narrative interactive principle was perfectly in place, and he touched the nerve center of childhood: the absolute belief in a magical world.”)
美国童书史学家伦纳德·马库斯则感叹:“我们很难不把《点点点》在全球的惊人流行看作是对一切数字化的某种巧妙胜利。正如杜莱所展示的那样:有意义的互动不需要电池或昂贵的设备:只需要一个有趣想象与另一个有趣想象的相遇。”(“It is hard not to see the phenomenal worldwide popularity of Press Here as some sort of sly triumph over the digitization of everything. As Hervé Tullet has so beautifully demonstrated, no batteries or costly devices are required for meaningful interactivity: only the meeting of one playful imagination with another.”)
尽管在此之前,与小读者产生互动的图画书也不少,但似乎还没有一本对读者投入程度的要求会有那么高,而读者又是那么乐意配合,还乐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来玩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电子媒介的大流行,如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让很多婴儿都迷上了与电子屏幕的互动,而不用插电的《点点点》似乎又成功地夺回了儿童阅读的制高点。
《点点点》本身没有什么故事线,从一个黄色的点点开始,翻页的推动完全取决于读者是否能按照书上的指示操作,婴幼儿读者当然需要大人在一旁念出来。仅从形式上看,这本书一开始有点像是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的翻版,杜莱自己也不讳言:“我本打算创作一部二十一世纪的《小蓝和小黄》,但根本没想过要与它的成功相媲美。”(“I had in mind to make the 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ut not at all to match its success.”)
而实际上,《点点点》的成功令人震惊,出版后的12年间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

2017年出版的《会说话的点点点》可以看作是《点点点》的续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杜莱在2010年后出版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它的续集,因为它们都依循相对成熟的创作方法和理念,都在与读者通过各种视觉游戏进行互动。不过,从形式的相似度来说,《变变变》《点点点大冒险》《会说话的点点点》《会画画的点点点》等更像续集吧。

杜莱的创作方法深受即兴创作和互动性艺术的影响。他善于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基础色彩,如红、黄、蓝三原色,通常在他最倚重的白色背景下,打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但与《点点点》不同,《会说话的点点点》又加入了声音的互动:读者需要根据形状、色彩发出如“哦”、“啊”、“哇哦”之类不同的声音,而形状的大小又导致了声音大小的变化,甚至各种形状之间的距离、密集程度,也会让声音产生变化——连在一起发音就会产生声调的起伏,还有节奏感的变化。有时有点像是在交谈,有时可能会吵吵闹闹,有时却又像是在唱歌。总的来说,很像是一出戏剧!

杜莱本身就多才多艺,他不仅仅是作家兼视觉艺术家,还是很棒的演说家和表演艺术家,这也让他成为很受欢迎的艺术工作坊的创意导师。在《会说话的点点点》中,他实际上融入了戏剧表演的元素,你可以把这本书想象为一个好玩的儿童剧剧本,一个个看似无厘头却充满喜感的点点角色登场,“哦”、“啊”、“哇哦”等就是示范用的台词,读者可以先按照既定的剧本先玩耍一番,技巧娴熟之后,再渐渐加入自己独特的表达。

早在2003年,杜莱就被灵感激发,几乎是即兴创作了一本《五种感觉》(也已有中文版),那是一本让他自己都非常兴奋的书,“我没有经过思考就创作了,我解放了我的感官,因为我解放了我的风格,我感受到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并立即表达出来,这让我的姿态变得自由。”(“I produced without thinking, I liberated my senses because I liberated my style, I felt something foundational and expressed it straightaway, as it came, And that liberated my gesture.”)
可以想象,这位艺术家多么渴望将这种自由的解放五感的感觉分享给读者们,哪怕只是一两岁的小宝宝呢。
实际上,一两岁的小宝宝可以做得更好,他们本来就是几乎同时用五感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杜莱与其说是要教小宝宝怎么做,不如说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通过这样的作品与他们对话,并向他们致敬。《会说话的点点点》就是这种需要解放读者的所有感官才能充分欣赏的作品。不想试试看吗?

2022年出版的《手的舞蹈》(La danse des mains)进一步展现了杜莱对动作与艺术结合的思考。书中引导孩子用手进行舞蹈,随着书页的展开,孩子的手在页面上跳舞、旋转、翻滚,逐步释放动作,仿佛在进行一场手部的“舞蹈表演”。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一种肢体的艺术表现。实际上,有心的读者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同名的法文儿童歌曲“La danse des mains”,那也是法国教师们教孩子们玩摆手舞的舞曲。当然,杜莱还要让小读者体验参与艺术创作的快乐,书中一幅幅明丽跃动的背景,就是读者尽情施展的舞台。
杜莱通过这种创作形式,帮助孩子们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在动作中表达情感和思想。手是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身体部位之一,杜莱通过手的动作将艺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他们在“手的舞蹈”中发现艺术的美并积极参与美的创造。
对于成人读者而言,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肢体动作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忽略了身体的表达,杜莱通过这种形式让我们意识到,动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表现,以此激发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创造力。

《会画画的手》(La main qui dessine)是杜莱在2024年最新推出的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互动风格。这本书通过引导孩子用手在页面上绘画,鼓励他们一步步创作,直到完成一幅完整的海报。杜莱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手不仅仅是工具,还是创造的源泉,能够通过简单的动作和线条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
这本书特别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作为艺术创作启蒙之书。它通过简明的步骤和引导,逐步培养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对于儿童来说,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画作,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还增强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本书向他们展示,创造艺术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技巧,手就是最好的艺术工具。
这对于成人读者同样也具有启发意义。成年人常常因为担心结果不完美而畏惧动手创作,而杜莱通过简单的手绘过程提醒我们,艺术的美不在于完美,而在于过程中的自我表达和探索。这种简单的创作方式能帮助成人读者重新找回童年的创造力,释放内心的艺术潜能。

杜莱充满活力且富有创意的互动图画书,在世界范围内颇受欢迎。但美国艺术策展人兼评论家阿龙·奥特也提醒我们:“杜莱的成功和受欢迎程度有时掩盖了他作品的深度。”这导致一些艺术评论家错误地将杜莱的艺术限定于儿童范畴,并给他的作品贴上“孩子气”的标签。“这个标签既傲慢又带有贬义,它忽视了‘未经训练’的艺术家(如直接影响原生艺术的艺术家)对艺术史的影响,也大大低估了儿童思维中创作自由的内在价值。”(“Tullet’s success and popularity as a children’s book author has at times masked the actual depth of his production. …. At once patronizing and pejorative, this label disregards the art historical impact of “untrained” artists, like those who directly influenced Art Brut, but also radically underestimates the inherent value found in the creative freedom of a child’s mindset.”)
其实,杜莱的艺术并不限定于儿童,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创造力的解放和过程重于结果。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应该被任何形式的规则或既定标准所束缚,而应该是自由和自发的表达。他提倡通过简单的形式、色彩和互动来激发创造力,并鼓励每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够在艺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图画书的互动性,视觉和文本的简单(留出更多空间让读者来参与),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可以看作杜莱的艺术主张向图画书创作领域的自然延伸,也可以说,他找到了人类中最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儿童)来进行合作。但我还是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也没有减损其作品自然携带的(而非作者刻意为之的)教育功能。多年以来,教育专家和家长们从杜莱的互动图画书中体验到的教育功能,至少有如下这些:
1、增强专注力与参与感;
2、促进感官协调与动手能力;
3、培养语言和表达能力;
4、增强逻辑思维与因果关系认知;
5、空间感知和数学认知;
6、鼓励自主阅读与探索……
而在当下这个电子媒介泛滥到无孔不入的年代,杜莱的互动图画书还以某种强有力的“抵抗组织”的形式,做着顽强的对抗。其成功的对抗机制至少基于如下一些特点:
1、促进亲子互动与共读体验;
2、减少屏幕时间,保护视力;
3、增强触感与真实互动;
4、鼓励专注与深度阅读;
5、减少对外部干扰的依赖;
6、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
7、无电池依赖,随时随地阅读;
8、培养对纸质书的热爱……
——为了避免写成一篇枯燥的论文,我就不在此继续展开了。
体验生命之美,在于快乐地创造。与孩子一起共享这些有趣的书,通过我们与孩子的五感去尝试,去自由自在地体验,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创造。我想,这才是埃尔维·杜莱最诱人的邀请吧。
阿甲 写于2024年9月1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