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摘注:不合时宜的幼稚发问——“咋这么和谐捏?”

   
历史其实蛮好玩的,就看你怎么去看它。李世民提出过一个“镜子说”,说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也是蛮有趣的。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中说了这样一段故事:
   
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二年)
   
春,黄支国献犀牛。黄支在南海中,去京师三万里。王莽欲耀威德,故厚遗其王,令遣使贡献。
   
越巂郡上黄龙游江中。太师光、大司徒宫等咸称“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庙。”大司农孙宝曰:“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得无非其美者?”时大臣皆失色。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会宝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独遣妻子。司直陈崇劾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这段故事乍一看有点怪。说是汉平帝当皇帝的第二年,远在离京城三万里外的黄支国居然跑来奉献一头犀牛,而且他们本来没这个意思,是王莽先送了很多礼物给黄支国的国王,才换来了这头犀牛。固然花的钱是国库里的、人民的血汗钱,王莽自己也不破费,但换头犀牛来干什么呢?

   
接着又出了一件怪事,说是某郡上报说是发现有黄龙在长江中游泳。那可是天大的祥兆啊!可惜那年头没有视频上传,否则火眼金睛的广大网民们可有活儿干了。反正那年头,有人说出了祥兆,谁会闲着没事搁着自己的脑袋不要而去辟谣呢。
   
其实汉平帝刚当皇帝的那一年(公元一年),塞外蛮夷(位于越南南部热带丛林中的一个部落)也不远万里向天朝进献过一只白野鸡、两只黑野鸡。那可更是有典故的,因为想当年周朝的姬旦就让周成王得到了塞外蛮夷越裳氏奉献的一只白野鸡,而姬旦被赐号为“周公”,成为后世忠心辅助幼主的摄政大臣永久型的劳动模范,连后来曹操都自诩为“周公”,作短歌自慰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因为这个典故,汉平帝手下的众大臣们也一致请求赐号王莽为“安汉公”!

   
可是这事儿咋这么巧捏?原来,“王莽风益州,令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这都是王莽暗示益州的地方官演的一出戏,由于跟蛮子语言不通还经过了几道翻译,为了演的“逼真”且完全符合典故的需要,还让蛮子谎称是周公时的那个“越裳氏”——瞧这一通折腾!
 
   
公元二年,王莽47岁。
   
他出身于外戚家庭,汉元帝皇后是他的姑妈,但因为他爸爸去世太早,他的童年时代没有沾上多少外戚的光,与他的叔伯姑表兄弟们相比,他简直可以说有些“孤苦”。但这也熬出了他特异的性格和才华,他一直勤勉地奋斗着,极其能干,名声极好,而且极有学问。为了博取名声他也是不择手段的,他的二儿子和大儿子都先后被逼着自杀,终于为爹爹换来了极好的名声。

   
不过在仕途上他也有大起大落。38岁那年他就当上了汉成帝手下权柄极重的大司马,但后来汉哀帝即位,他又被皇帝的外家排挤丢了官,差点还丢了性命。终于熬到汉哀帝死了,年仅9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的姑妈(如今的太皇太后,算起来也有72岁了)主持朝政,又把他从赋闲的家中弄出来辅政。这一回,王莽可算是有机会“媳妇熬成婆”了!

   
王莽当时的工作重心有二:千方百计哄姑妈开心,让老太太心甘情愿地把一切的大权都放在自己手上;在臣民中大力发展“王莽粉丝团”和“啦啦队”,同时彻底干净地排除异己。

   
于是这朝廷内外就开始折腾起来啰。每一通折腾,就有“粉丝团”齐唱颂歌,更有“啦啦队”群起鼓噪,大有要把王莽直接捧上天的劲儿。
 
   
终于,有位老先生对“呕像”有点顶不住了,他是大司农,位列九卿,我估摸着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农业部长吧,官儿也是不小的。当大家都在大吹法螺、齐声合奏之时,这位孙大司农居然问出了一句“很没水平”的话,至少是十分幼稚的、很不合时宜的!他居然说什么古代的大贤人周公和召公尚有相互不悦不合之时,儒家典籍都记载了,对他们俩也没什么不好的,可是今天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风雨不依时节,百姓衣食不足,而群臣们一讨论起事情来,却总是异口同声地赞颂,这、这、这主流的声音……咋这么和谐捏?

   
好家伙!这么幼稚的问题,简直就跟《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子的问题一样,声音不大,效果却如轰雷!——大臣们居然都大惊失色,“啦啦队”的主持人立刻叫停!
 
   
然而,中国毕竟不是童话的沃土,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完结,提出幼稚问题的家伙总免不了要被秋后算帐的。
   
“粉丝团”的某位成员立刻挑出了孙老头儿的毛病:他居然在迎接母亲的事情上搞砸了——老母亲在来的途中生病了,留在弟弟家养病,七十岁的孙老头儿只把老婆孩子接回京城的家中——好啊,这简直是不合天理人伦呀!这样不守孝道的家伙,怎么配做天朝的官员呢?

   
“人民的呼声响如雷”——这不孝之子,他是谁?
   
于是,这么大的一位大司农,居然因此而“犯罪”了,被罢了官!不过也是因祸得福吧,这位老先生因此也得以寿终于家。
 
   
这件事传出去后颇有些“震慑”效果。什么大司空王崇啦,光禄大夫龚胜啦,太中大夫邴汉啦,都挺识时务的,他们经过反复自我审查,都担心自己担任不好“粉丝团”或“啦啦队”的角色,纷纷扯由头撤离是非之地了。

   
还有一位叫梅福的家伙也真有出手的,他料定王莽必定要篡夺汉朝的江山,为了躲得干净,他玩起了“失踪游戏”,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不知去向了。后来有人在会稽看见了他,原来他改名换姓,改做守门卒了!

   
史书其实有时也很幽默的,连梅福玩失踪这种事情也有记载的:“梅福知王莽必篡汉祚,一朝弃妻子去,不知所之。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姓名为吴市门卒云。”
 
   
果然,三年之后(公元五年)王莽把已经是他女婿的汉平帝毒死了,立了个两岁的孺子婴做皇帝,自己当“摄皇帝”。
   
又过了三年(公元八年),连“摄皇帝”都当烦了,王莽就让五岁的孺子婴把皇帝的位置“禅让”给自己,改国号为“新”。
   
又过足了十四年的皇帝瘾之后,他终于在一派纷乱中失去天下,也丢了老命——结束了在正史和民间故事中“虚伪而罪恶的一生”,或在历史学家们看来“颇值得争议的一生”,享年68岁。
 
   
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烂摊子……
 
阿甲 记于2010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