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非常感谢游走的驻足空间的整理!

    顺便补充一段那天分享的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样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是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面的兴趣。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将能克服这些困难,但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原文地址:【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作者:游走的驻足空间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2010年10月13日启发绘本研读会】
 

    听阿甲老师的课不止一次,每每都别有收获。在诸多实践后,对于一年前听到阿甲老师提倡的“回归阅读本身,回归从容、优雅、富有创意的阅读”观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故事如何“说”给孩子?一直是备受成人关注的议题。

   
当一群编辑故事、说故事的人汇聚一堂分享时,会碰撞出如何的火花?再如果,提领这一场分享的是身经百战、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巧思点子信手拈来的阿甲老师,又会呈现如何的精彩?13日下午,在启发的小会议室里,有幸与众家神交已久的“故事人”现场体验了这样一场别样的精彩。
 

   
现场专注于听,只记录了梗概,半回忆、半编辑,将阿甲老师的分享梳理出来,与众友人一同细细咂摸。理解偏颇之处,还望与会者不吝指正。
 
一、有关声音

   
阿甲老师的分享从古诗文的吟诵开始,带领我们一同体会声音对文字、对文意的传达,领略声音的力量与气氛。

   
对于父母,给孩子讲故事首先是乐趣的体验;对于“说故事”的人,首先是在传达一种声音的美感,以声音传达出平面的画面与文字没有表达出的立体的情感的色彩、芬芳的香气、诱人的味道…将听者带入故事的情境。
 

    实例一:《桃花源的故事》 
文(日本)松居直 译唐亚明
插图作者蔡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这样一本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记》、经松居直先生以日文改编、后唐亚明重新译回汉语、由蔡皋绘制的身世复杂的书,如何讲给孩子?

   
阿甲老师的实践是:以陶渊明的原文配合画面,直接朗诵给孩子(个别部分可视小听众的年龄稍加解释)。

   
如此的讲,孩子们居然一样理解的很好,甚至,后续可娓娓道来陶渊明的原文。【个人理解:这里有对说故事人更高的要求:熟知陶渊明的原文,把握与画面的契合】

   
由此:作为成人,我们不可轻视儿童对于优美的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实例二:两位古代说书人的典范: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1、莫后光:“三伏时每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尝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

   
2、引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在《柳敬亭传》中论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由此,说故事的人要做足功课:如何把握与传达捉着要表达的意图:
 
   
实例三:《走近生命花园》
   
文法勒南等,柯蕾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0年4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配乐读”。

   
-> 背景乐的选择:

    《when a
child is bron》《肖邦降e大调夜曲》欣赏,乐曲创作背景介绍,选择上与绘本文意的契合度的考量。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在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轻柔舒缓的乐音中,现场的说故事人每人一页合作朗诵《走近生命花园》,亲身体验。
【不谋而合:中秋启发阅读会上,讲述《月亮,你好吗?》的开场时,我配用了《moon
river》的纯音乐版】

                               
-> “孩子决定出生”这一结尾的寓意及思考。
 
 
 
 
二、有关说故事的过程

   
说故事的过程,看起来是说故事人的事情,实际需要听者与说者合作完成。如何使听者也参与进来,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实例一、安东.尼布朗和他的《形状游戏》
宋珮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安东尼布朗本人进行形状游戏的视频分享;

    
-> 现场形状游戏互动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阿甲老师在白板上最后的随笔一画,活脱一个田鼠阿福的轮廓,个人猜测着:大致是对这个形象太喜欢了,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吧】
 
   
实例二、相声大师刘宝瑞的说书魅力: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天王庙》《珍珠翡翠白玉汤》片段欣赏

   
【重度巧合:壮壮近期超级迷恋刘宝瑞的相声,从《绕口令》《歪批三国》《天王庙》《斗法》】

    
由此:

    
-> 相声中,声音留白的意义:说故事也一样,要有“等”的技巧;

    
-> 稳和平和的讲出,不急、不忙、不慌张:理解的事情,更取决于听众听后的感悟。
 
   
实例三、《宝儿》
约翰•伯宁罕图文,宋珮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内页赏析: 画,有一种,不是写实,而是在画心情……
 
 
 
 
 
 

   
实例四:《苏菲的杰作
》 文(美)斯安内利,图(美)戴尔,柯倩华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05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尊重原文的讲法”与“改编后简单而口语化的讲述”的对比。

      
故事有故事创作的生活场景与文化背景,而说给孩子听的时候,需要必要弹性的变通。

    
->  再及,讲述中的留白。

【个人理解:要留出时间,等待孩子的目光与画面的接触;要留出时间,等待孩子将听到的故事在画面中搜寻与匹配。】

   
 ->
说故事的方式、是否按原文一字不落的讲,取决于对面的听众与故事本身。
 
三、书与人之间

   
书与人之间的的缘分,不宜用“强”。
   
实例一、《开外远方的列车》  文(美)伊夫.邦廷,图希姆勒,刘清彦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02月出版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个人感悟:面对现实、迎向希望的气质与勇气】

   
-> 安静而有力度的气质,并非每一个人都会喜欢。

   
 
 
    
实例二、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书籍比较: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再见小树林》第一人称自传体讲述;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这片草地真美丽》第三人称讲述;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小鼹鼠嘉宝》
 
 
 
 
 
四、常见问题Q&A的部分
Q1、如何讲述才能感染听众?
  
A:最平实的“诀窍”:讲述的人对故事本身的喜欢。故事先打动自己,再带给别人。

【个人理解:打动自己的书,说故事的人会有饱满的声音与情绪讲述,对故事的整体更能力把握;但如果必须讲一本尚未打动自己的书时,底限是:尊重原著文字,不要随意加入个人理解与情绪。】
Q2、如何被特定的书打动自己?
 
 A:耐心的等待是必经的过程。如果还是不能被打动,暂时放下也无妨。随缘也是种状态,避免用“强”。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实例一、《逛了一圈》:
两个月的等待中,背景资料的储备与研读。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实例二、《星期二洗发日》:
无意间翻到时的被打动。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
实例三、《张开嘴巴》:
孩子可自己翻看查阅、不一定全盘逐字逐句讲出的书。
 
 
 
Q3、关于说故事中的声音。

   A:要把握不同角色与同一角色在不同情境中声音的区分与对比,但切忌过分夸张、做作、过火的处理。“开脸”的技巧。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实例《晴朗的一天》:小狐狸声音的不同处理。
  
-> 不同对话情境中,讲述人语气微妙的变化处理需要对故事情境的细致揣摩。
 
 
 
Q4、如何做故事会?

  A: 4.1
怕黑主题的尝试讨论:列可供阅读的书目,选择待用书籍。

     
4.2 红泥巴某期阅读会的组织流程分享:

        4.2.1、阅读参考书目的公示:提供阅读会主题相关备选书目以供听众选择,尤其是孩子—-讲的次序由孩子决定。

        4.2.2、组织者主讲一本:《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4.2.3、妈妈抱着孩子坐在前面捧书主讲一本,另一人站在旁边翻页展示同一本书。

       
4.2.4、游戏环节:搭建的小房子里,体验黑暗。

       
4.2.5、演一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4.2.6、以温馨的故事收尾:《小猫头鹰》[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4.3解剖麻雀:

       
4.3.1 招牌、引子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线索串起来?活动的设计如何与现场达成互动?

            
 强调“执行中的弹性处理”:

          
 
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操作:具体执行中未必以“严格完成计划”为目标,要带上游戏般轻松的心情,要有“以现场参与者获得好的情绪、好的感觉为最终目标”把握现场、变通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菜品准备的丰富,同时具有可处理的“弹性”,根据现场实际参与者的反应调整计划。计划和招牌很多时候是给成人看的,实践中要关注计划的表象下听故事的孩子们的感受。

       
4.3.2 参与的越多、收获越大。

   
“阅读会”不是天桥的“说书会”,听众要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说故事的人要注意回归阅读的本身,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替代了听众“读”的过程,留白的意义。
 
五、现场提问
Q1、说故事的方式如何把握?过程中,道具的必要性探讨?

   
A:
两种极端的讲故事形式:

   
完全不加点缀最平实的讲述与 插嘴的方式互动的讲述(台: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操作模式)

   
->
第一次面对陌生听众的讲述,要以故事为主线,道具虽然可以带来乐趣,但不是必须的。在首次的讲述中,并非以发散的、延伸的活动占据大幅篇章,避免喧宾夺主。

   
-> 再次重复阅读时,需要说故事的人在“两极”之间根据现场把握一个平衡的度。
Q2、图画中的“残酷”(《晴朗的一天》中小狐狸被切掉尾巴)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A:很多情况是成人先对图画书的图画与内容产生内心联系、有了预设的前提与成见,会投射给孩子、觉得孩子也会分不清现实与虚构。这首先是成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
Q3、故事的引入?

   
A:有很多种方法:实例《我不知道我是谁》       
[转载]【阅读观点】阿甲老师的分享:“说故事”与“阅读会” 
Q4、说故事过程的另一个意义

   
A:在说故事人与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在说故事的过程中,让书和孩子更多的教给自己。
 
【再次感谢,阿甲老师的精彩分享、启发文化的活动组织、说故事人的热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