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童书插画展展览简介、展品及插画家介绍

【展览简介】
精灵、妖怪、幽灵及动物们的缤纷世界……
——当代德国童书插画展

      
“当代德国童书插画展”为观众展示了13位德国顶尖插画大师的作品,体现出当前插画创作的高水平,以及风格多样的表现方式。此次展览既展出了国际知名获奖大师的作品,亦推出不少画坛新秀。有的作品专供儿童阅读,有的则是针对更广大读者,可谓老少咸宜。

       
插画创作“乐趣无穷”。可以说,最贴切地描绘原文及现实是插画的外在形式,而创造力、独立性,以及儿童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才是这门艺术的真谛。“透过大量诗歌般及超现实主义的图画,让孩子们有机会看到他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插画着重于鼓励我们表现世界,而非进行逼真的模仿。”

       
在图画书中探知世界?艺术插画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现时的图画书中反映孩童日常生活的相对很少,而更多富有诗意、创造力、超现实主义乃至荒诞的图画,让孩子们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世界观。

       
图画书,不一定是“A for apple, B for
boy”;将儿童的恐惧入画,可令儿童更独立?生动有趣的睡前故事,让孩子带笑入梦……。在德国及多个欧洲国家,都很重视图画书,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图画书是生活习惯,因此,很多插画师的作品,除了能引起儿童兴趣之外,也能吸引大人,令家长对插画内容先感兴趣,再感染小孩。

       
例如现场展出德国当代顶尖插画大师之一沃夫•艾尔布鲁赫,为卡尔•菲利普•莫里茨的《跟我学ABC
》绘制的插画,以绘图及拼贴画的手法,给予英文字母新的时代气息。这本ABC书中,第一幅图画不是一般介绍以A为开头的词汇,而是以“我们观察图片时所用的眼睛”(德语:Auge),在一块绿色画布背景上拼贴出椭圆形的眼睛形状,一个男孩背对著读者站在它的前面,作者期望读者“要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善于联想,关注图画以外的讯息。”插画不再只具有衬托文字的作用,而是图画本身已能自己说故事。除了带出故事的讯息之外,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观察力、独立思考,以及对视觉艺术,对美的欣赏能力。

       
造型生动趣味盎然。例如展品中,尤塔•鲍尔和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作品,图画本身已有很丰富的内容,可让人仔细品味。尤塔为《为什么我们要住在城外》绘画的插画,以婉约、诗意的笔调,绘画一个大家庭寻找家园的奇妙历程,作者明言画中的人物是次要,气氛和环境才是最重要。至于罗特劳特•苏珊娜的插画,更是意象丰富,充满幻想,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如绘有地图的猫、鞋子作飞船、鱼形的水池、有心脑耳朵并会行走的屋子等。“在插画的世界里,凡事都变成可能。插画师为读者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有些插画师更以儿童的恐惧为主题,如年轻插画师杰基•格莱希就以“噩梦”为题材,运用粗犷的线条和强烈的色调,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梦境,一些如鬼魅的影子乍隐乍现。故事讲述一个孩子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到恐怖的影像,想找父母却不敢下床,只抱著自己的玩具鸭子,最后玩具鸭子把影子“吓走”,那些可怕的影像其实是树木的影子。西方的儿童教育重视训练儿童的独立性,能自己解决问题,插画师直接绘画小孩的恐惧,让孩子正视他们的恐惧感,恐惧感才会消失。

       
很多睡前故事,都会创作得节奏缓慢,让孩子昏昏入睡,但插画家纳蒂雅•布德则认为睡前的故事可以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引发孩子大笑,然后快快乐乐地进入梦乡。因此,她的作品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趣的造型,配合押韵的文字,充满幽默感。

       
此外,还有阿瑟•谢福乐与英国作家合作的插画作品,以一个巨人走进小人国的视野,讲述一个关于施予及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温馨故事。该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而德国资深插画家克劳斯•恩西卡特的《小马儿的圣诞节》,则以经典的绘画技巧,描绘矮种马及其家庭的故事。

       
此次德国童书插画展是一个开始于2006年的世界巡回展,在大中国区内已在香港、台湾、乌兰巴托展出,3月初运到中国大陆。上旬从广州站开始,4月初到长沙。北京一站4月16日至25日在中央美院举行。广州和长沙只有13位插画家的插画作品展,北京额外增加一个德国著名童书作家Kirsten
Boie作品展。配合展览,我们计划邀请德国专家、作家、插画家等,搞一系列报告和谈话节目,对儿童阅读推广机构、童书作家、插画家、插画专业学生老师、出版人等等业内人士及有兴趣的公众和媒体全部免费开放。目前,Birgit
Dankert教授,作家Kirsten Boie(4月16–17日)和插画家Nadia Bud­de 受邀来华。
 
 
【展品介绍】
 
尤塔•鲍尔评《为什么我们要住在城外》
Jut­ta BAUER on “Warum wir vor der Stadt wohnen”
(Why We Live Out­side the Town)
水粉画、彩色铅笔
2005年,Beltz & Gel­berg 出版社

……真不知从何说起!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我的新作,也因为我曾为它呕心沥血……所以至少我希望人们都来看看它!我觉得Peter
Stamm的文章很棒,所以才在四年前接手这个项目。然而,为这个故事配插画绝非易事。文中的人物(孩子、母亲、父亲及祖父母)尚属其次,气氛、环境和描述的事物才是重中之重。于我而言,却恰恰相反。后来我得知,这份手稿曾几易其手,所有人都认为给它配插画是「不可能的」。我用了三年才完成这个项目,其间我不止一次地有过「做不下去」的想法,然后把它搁置一旁,转而处理其它工作。直到最后我仍无法确定究竟是对是错。也许这才是我选择它的真正原因……
 
尤塔• 鲍尔
Jut­ta BAUER

•    
1955年:出生于汉堡

•    
1975至1981年:于汉堡造型艺术高等专科学院学习插画,师从Siegfried Oelke教授

•    
1981年:开始出版插画图书及为杂志期刊绘制卡通画

•    
1985至1992年:担任女性杂志 “Brigitte” 的卡通画师

•    
1985年:“Gottfried, das fliegende Schwein“ 荣获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三等奖

•    
1991年:开始为动画片绘制图画

•    
1994年:“Ein und alles” 荣获IBBY奖(国际青少年图书委员会)

•    
1998年:“Die Köni­gin der Farben”荣获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一等奖、「Luchs」

      
              
奖(由 “时代报”颁授)及「最美德国图书」奖 (由 “图书艺术基金会”颁授)

•    
1999年:荣获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儿童图画书奖

•    
2001年:“Schreimutter”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    
2002年:“Opas Engel” 荣获天主教儿童及青少年文学奖

•    
2003年:于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    
现居住于汉堡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评 《妈妈、爸爸、我和她》
Rotraut Susanne BERNER on “Mut­ter, Vater, ich und sie”
(Moth­er, Father, Me and Her)
粉笔、炭笔
2001 年,Beltz & Gel­berg 出版社
看到Jürg
Schubiger的文字,似有一见如故之感,我这样说,或许因为在阅读时,书中的内容令我思如泉涌、各种形象及创意呼之欲出的缘故。此书文字洗练,却意味深长;从不同角度触及你的感受,趣味中略带忧伤,细腻而又矜持;看似肆意无忌,实则谨慎玩味;所有这些质素,构成我绘画的完美基础。

       
《妈妈、爸爸、我和她》是一个男孩的日记,记述他的日常生活、奇思幻想,按照不经意的顺序随意记录。事件的叙述,简单平实,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质朴的哲学思想。我以此为基础,撷取格言般的简单语句,「插入」整幅图画中。

       
插画师很少能如此自由地对原文进行创作,得此佳作实乃梦寐以求。为是次参展,我选取了五幅作品,拟为原作增添新的视角,不过原文意境实已足够丰富了。

       
此外,本书编排付梓耗费近乎「奢侈」的时间,照顾到诸多细节,这些时间足以出版多部书籍。这我对的创作亦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支持。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Rotraut Susanne BERNER

•    
1948年:出生于斯图加特

•    
于慕尼黑的高等专业学校学习平面设计

•    
1977年:成为自由艺术家

•    
1984年:“Sonntagskind”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    
1996年:“Als die Welt noch jung war”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    
1998年:“Bloße Hände”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    
三次获安徒生插画奖提名

•    
2000年:“Die Prinzessin kommt um vier” 荣获Schn­abel­ste­herpreis奖及特洛伊
斯多夫市图画书奖二等奖

•    
现居住于慕尼黑
 


纳蒂雅•布德评 《鳍、皮革和羽绒被》[]
Nadia BUDDE on “Flosse, Fell und
Feder­bett” 
(Fin, Fur and Feath­er Bed)
丝网印刷
2004 年,Peter Ham­mer 出版社

为参加这次德国当代图画书插画展,我从《鳍、皮革和羽绒被》中选取了五幅作品。选择这本书主要原因是,它是我迄今出版的所有书籍中最「年轻」的一本。《鳍、皮革和羽绒被》拟作为睡前读物出版,快节奏的故事通过向小朋友引入许多角色/动物,以及大量不同的韵句及环境,令他们困倦入睡。这个基本理念与数绵羊催眠的方法如出一辙。然而,工作坊的调查测试及孩子们的情况显示,这本书具有种种功能却唯独没有「催眠」作用。对我而言,这正是我提交这本「当代」图书的进一步原因,主办方不是一再提醒我们要反映图画书的最新趋势么?除其它作用以外,本书恰好可提供寓教于乐的新方法,教导孩子们必须学习的事物,而无须乐此不疲制止及劝导他们。藉此,孩子们当会乖乖入睡。我们不必再编造月亮仙子会带给你好梦,或黑暗中的恶魔会看到不睡觉的小孩……诸如这样的故事。好了,现时我们有一本鲜亮的硬皮故事书,里面活跃着动物王国中许多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小动物,可以读给等待睡觉的孩子了——希望床下有/没有四处乱爬的蟑螂。让生动有趣的故事伴着孩子安然入睡吧!
 
纳蒂雅•布德
Nadia BUDDE

•    
1967年:出生于柏林

•    
受训担任商业画师

•    
1993至2000年: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传达设计

•    
2000年:“Eins Zwei Drei Tier”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及奥尔登堡儿童及青少年文学奖

•    
2000年:“Trauriger Tiger toast­et Tomat­en” 荣获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二等奖

•    
2002年:“Kurz nach sechs kommt die Echs” 荣获Schn­abel­ste­herpreis奖

•    
现居住于柏林
 
克劳斯•恩西卡特评《小马儿的圣诞节》[]
Klaus ENSIKAT on “Pony­wei­h­nacht”
(Pony Christ­mas)
有色卡纸彩色钢笔画
2005 年,Aufbau 出版社
 
为何参展?
为何展出这件而非另一件作品?尽管我试着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结果仍是惘然。但既然展览是一种时尚,想必自有原因。
 
于是在此说明:

《小马儿的圣诞节》是我最新的作品。当然亦花费很长时间创作完成。周期性事件的好处在于,如果你在2004年未完成某事,你可能在2005年把它做完。但我承认,这个说法确实不太站得住脚。如果我能提出某些经济上的原因,可能会得出更好的解释:例如,促进矮种马的饲养,或是动物在过去及现时发挥的积极作用等。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开篇之后,预示着我会做出更加不可思议的决定,于是我就此收起思绪,并承认对于选择这五幅插画参展,似乎并无任何确凿的理由。
 
克劳斯•恩西卡特
Klaus ENSIKAT

•    
1937年:出生于柏林

•    
1951至1954年:受训担任商业画师

•    
1954至1958年:于柏林勋纳维德的实用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商业平面艺术

•    
1961年:成为造型艺术家协会会员

•    
1972年:“Der kleine Hob­bit” 荣获Premio Grafi­co Fiera di Bolog­na奖

•    
1973年:“Die Hochzeit des Pfaus” 于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荣获金苹果奖

•    
1979年:“Der kleine Däum­ling” 于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荣获最高奖

•    
1985年:荣获Hans-Baltzer-Preis儿童图画书插画奖

•    
1989年:作品全集荣获莱比锡市古腾堡大奖

•    
1990年:荣获Jürgen Spohn资助的「神奇之笔」儿童图画书奖

•    
1991年:“Jeder nach sein­er Art” 于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荣获金苹果奖

•    
1992年,“Die Geschichte von den vier kleinen Kindern, die um die Welt
zogen” 荣获波隆

                            
那国际儿童图画书插画展平面艺术奖

•    
1993年:成为国际平面艺术同盟会员

•    
1995年: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插画特别奖

•    
1996年:荣获安徒生插画奖

•    
1995至2002年:于汉堡的造型艺术高等专科学院担任教授

•    
现居住于柏林
 
沃夫•艾尔布鲁赫评《跟我学
ABC[]
Wolf ERLBRUCH on “Neues ABC-Buch”
(New ABC Book)
混合技术、拼贴画
2000 年,Antje Kun­st­mann 出版社
 
约四十年前,我初次接触到Karl Philipp Moritz。他的自传体小说 “Anton Reis­er”
讲述一个年轻人在严酷环境中成长的故事,虽然外部环境恶劣,年轻人却在此中学会苦中作乐,保持「精神愉悦」。许久之后,我得到他1790年所著的
《跟我学
ABC》的影印本,这本书使我很受鼓舞—尽管直到10多年后,我才明白确切的原因。如今看来,正是书中的纯朴真挚打动了我:书中坚信年青人通过学会阅读以及读好书能够拥有独立思想,不仅能从中受到教育,亦可成为优秀的人。
 

长久以来,我未曾接触到此类思想,尽管我并不确信,仅凭教育及独立思想便可造就一个优秀的人,但显然其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在这样一个媒体影像泛滥的时代,我们(当然也包括孩子)时刻受其影响,不读书的人日益增多,这本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此书早已有精美的影印版,我非常喜欢,但我还是想透过插画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书中的内容,希望藉此吸引更多读者关注,而不仅限于儿童心理学专家。幸运的是,我的出版商Antje
Kunstmann对此极为热忱,并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因此,我画了26幅新插画,精心运用各种美学方法,尽可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将文章内容与当前的视觉及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插画的素材具有形式及信息方面的双重作用,事实上,艺术风格总是取决于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譬如,高朋滿座的盛宴中矗立的一位手持金樽的富人(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欧洲社会奢靡生活的写照)与简单勾勒出來的普通人,肯定大异其趣。
 
我有些担心本书是否已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谁又能知道呢?
 
沃夫•艾尔布鲁赫
Wolf ERLBRUCH

•    
1948年:出生于乌帕塔尔

•    
1967至1974年:就读于埃森的佛儿克旺学院

•    
1974年:开始为杂志绘图,设计书籍封面、海报及各种手册

•    
1985年:开始为儿童图画书绘制插画

•    
1990至1997年:于杜塞尔多夫的高等专业学院担任平面设计及插画教授

•    
1993年:“Das Bären­wun­der”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    
1997年:开始担任乌帕塔尔大学的插画教授

•    
1999年:“Nachts” 荣获「Luchs」奖(由 “时代报” 颁授)

•    
1999年:于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    
2003年:作品全集荣获莱比锡市古腾堡大奖、乌帕塔尔市Eduard von der Hey­dt-

                             
Kul­tur­preis奖及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

•    
2005年:于乌帕塔尔的海德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    
现居住于乌帕塔尔

杰基•格莱希评《黑夜黑夜不要来》
Jacky GLEICH on “Mit­ten in der Nach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透明纸和投影片油彩画
2002 年,Fischer Schatzin­sel 出版社
 

我看过许多以儿童恐惧(如害怕黑暗)为主题的图书,书中多将这种恐惧轻描淡写,把它描绘成毫无必要,过后便会消失,就好像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但是就我的经验来看,儿童的恐惧其实非常真实,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总是说「那里什么也没有」。即便开灯,也只是在刹那间稍感安心而已。我想把恐惧尽可能地(在出版商允许的范围内)描写得生动逼真,还原黑暗与夜晚那漆黑、阴森的本来面目。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要掩饰任何东西,而是让孩子自己寻找克服恐惧的方法,这样恐惧最终会不攻自破。那里确实有过那个「怪物」,但现时已经跑掉了。我的女儿曾多次「遇到」这些恐怖怪物;我让她把恐怖的怪物描述出来,最终她学会了如何自己应付这些情况。
 

孩子们经常告诉我,他们害怕的怪物和书中的样子非常相像。于是,我将他们的恐惧清楚地表现出来,透过向他人倾诉或嘲笑令他们害怕的东西,这或许会帮助孩子们消除恐惧。
 

《黑夜黑夜不要来》对我而言尤其特别,因为书中的文字和图画非常贴近小读者。许多大人会被这本书吓到,而孩子们却对它情有独钟。二维的图画,生动的色彩运用和明暗对比,加上清晰的表意,让这些插画成为展会上的焦点。
 
杰基•格莱希
Jacky GLEICH

•    
1964年:出生于达姆施塔特

•    
1965年:移居东德

•    
               
通过离校考试并完成东德电视台布景培训后,她于巴博斯堡的电影学院及德勒          

                     
       斯登美术学院的动画系进修

•    
1987年:开始担任动画片制作人、导演及平面设计师

•    
1993年:成立KREATUR动画电影工作室,出品木偶剧 “Die Klei­der des Her­rn Zogg”

                           
(于Franz Hohler后)

•    
1995年:开始为儿童图画书绘制插画

•    
1998年:“Hat Opa einen Anzug an?”(与Amelie Fried合作完成)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

                   
          奖、「世界最美的图书」奖、Prix
chronos(法国)奖及其它奖项

•    
2004年:“Der Aufsatz”(与Antonio Skármeta合作完成)荣获Gustav Heine­mann

                              
Frieden­spreis奖

•    
现居住于梅克伦堡
尼可劳斯•海德巴哈评 《第十三位仙女》[]
Niko­laus HEIDELBACH on “Die dreizehnte Fee”
(The Thir­teenth Fairy)
钢笔、水墨、水彩
2002 年,Beltz & Gel­berg 出版社
 

1995年,当我用两年时间为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作完插画后发现,一如从前我所接手的其它书籍一样(这次是童话故事),书中的人物和主题总会萦绕在我的脑海,譬如那十二位善良的仙女,在我笔下变成十二个巫婆,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恶作剧。虽然增加了一篇扉页,但未有文字的解释,她们便被我束之高阁了。
 

五年后,这些巫婆出现在特洛伊斯多夫(Troisdorf)绘本博物馆举行的展览会上。我的出版商Jochen  
Gelberg在那儿看到她们,他说这是一本为孩子创作的书,我感到有些惊奇。虽然从来没往这方面想,但这个主意确实吸引了我。
 

于是,循着《睡美人》的思路,我又把巫婆变回仙女,她们需要第十三个仙女,一个善良的仙女。我想起儿子Alfred的小学老师Bernadette
Kleve,剩下的故事便发生在课堂上,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写就了。然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画一幅封面插图和结尾,整本书便大功告成。
 
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创作过程,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目前最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是我的新作。
 
尼可劳斯•海德巴哈
Niko­laus HEIDELBACH

•    
1955年:出生于兰施泰因

•    
于科隆及柏林学习德国文学及艺术史

•    
除为儿童图画书作画外,他亦为成人出版图画书,为杂志绘图并设计书籍封面,最近的

            
作品是为Artemis Fowl小说绘图

•    
1982年:“Das Ele­fan­ten­tr­e­f­fen” 荣获奥尔登堡儿童图画书奖

•    
1984年:“Eine Nacht mit Wil­helm” 荣获特洛伊斯多夫市图画书奖二等奖

•    
1986年:“Der Ball” 荣获特洛伊斯多夫市图画书奖二等奖

•    
1988年:“Vorsicht Kinder!” 荣获特洛伊斯多夫市图画书奖一等奖

•    
1992年:“Albrecht Fafn­er fast allein” 荣获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儿童图画书奖

•    
1994年:“Kinderparadies” 荣获Schn­abel­ste­herpreis奖

•    
1995年:“Was machen die Mäd­chen?” 荣获Bologna Ragazz­i小说奖

•    
2000年:作品全集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

•    
2001年:于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    
现居住于科隆
 
希碧乐•海恩评《露蒂•贝格:村姑娘一心想把皇后当》
Sybille HEIN on “Rut­ti Berg, die Bäuerin, wär so gerne
Köni­gin”
(Rut­ti Berg, the Farmer’s Wife Who’d Like to be Queen)
水彩、彩色铅笔
2005 年,Bajazzo 出版社
 
为什么我最希望将露蒂•贝格插画推向世界?
 

首先,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故事作插画,为此我倾入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和泪水。其次,在本书中让我有机会得以撰写我所喜爱的主题,那就是不畏艰难追求幸福,与此同时也把我们内心中的70多个不同人物融入到一次对生活的成功尝试中。我一直想为「翻翻书」作插画,我希望那些上下分开的页面亦能把生活一分为二,渐次呈现,纵使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还有不少乐趣!
 
最后,如果我让 Rut­ti
Berg踏上前往遥远异地(这次是展会)的探索之旅,而我的精神随她远行,与此同时,我却能与三五好友围坐在家中的暖炉旁,品味柠檬水。人生夫复何求?
 
希碧乐•海恩
Sybille HEIN

•    
1970年:出生于沃芬比特

•    
于汉堡的造型艺术高等专科学院学习插画

•    
1999年:开始为儿童图画书绘制插画并为杂志期刊绘制图画

•    
2005年:“Ein Märchen ist ein Märchen ist ein Märchen”
荣获奥地利儿童及青少年文学

                             

•    
现居住于柏林
 
 
 
亚诺士评 《老鼠警长》[]
Janosch on “Der Mäuse­sh­er­iff”
(The Mouse Sher­iff)
钢笔、水彩
1969 年,Georg Bit­ter 出版社
 
在我所著的书中,我最喜欢
《老鼠警长》。六岁时,我已经能够阅读,但我是班上最矮小、身体最差的男生。因此,一开始我主要阅读励志丛书,里面的故事让我变得坚强。
 
当时,描写牛仔英雄的故事十分流行,如Tom Mix和Old
Shatterhand。我也组建了一个小帮派,为正义而战,而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古惑仔。我的帮派有两名成员,其中之一是Karl
Schnappka,他高大强壮,比我大三岁,但是有点傻,对我言听计从。因此,我假装是一名警长官,向他吹嘘自己的英勇事迹,而他的任务就是善用自己的力量保护我。作为回报,我帮他做功课,并且以一名治安官的身份向他发号施令。
 
我们非常成功。只要一提到我们的名号,古惑仔就会吓得无影无踪。当然,我称自己为Tom Mix,而Kalle
Schnapp­ka就是Win­netou。
 

我也相信我们的力量。起初我崇尚拳头的力量,后来是高声呼喊的语言的力量,许久之后,我才发现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最初来源于书本,可事实上它们无处不在。当Kalle
Schnappka再次留级后,他被转送到一间特殊学校,留下我一个对付古惑仔。那时候,这个古惑六人组早已是我的手下败将,我只要边追边喊,他们便望风而逃。毫无疑问,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我的第二次启蒙。
 
我在“Schimanski:内心的力量”一书中继续上演中老鼠警长的故事。
 
然而,这本书会涉及深层次的内容:精神的力量。战斗发生在宇宙和银河中,故事的时间亦较晚,它已成为我最喜欢的书,但如果没有
《老鼠警长》,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因此,《老鼠警长》是我第一喜爱的书。
 
亚诺士
Janosch

•    
1931年:出生于波兰扎布热

•    
由祖父母抚养长大,13岁开始成为铁匠及金属制造工人学徒

•    
二战后全家移居西德

•    
然后开始从事纺织业工作,1953年进入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其后到Krefeld的纺织学

        
    院进修

•    
1960年:Georg Lentz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儿童图画书(使用「Janosch」作为笔名)

•    
1975年:成人小说 “Cholonek oder der liebe Gott aus Lehm”(1970年,
Bitter出版)及作

            
品全集荣获慕尼黑市文学奖

•    
1979年:“Oh, wie schön ist Pana­ma” 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其后数年亦荣获许多其

            
它重大奖项

•    
1998年:于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    
1999年:他为图画书绘制的几乎所有插画原稿均长期借予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博

            
物馆展藏

•    
现居于特内里费
 
 
卡罗琳娜•凯儿评《讨厌鬼,走开啦!》[]
Karo­line KEHR on “Schwi-Schwa-Schweine­hund”
(Slip-Slap-Sloth)
模型技术
2001 年,Altberliner 出版社
 
有人会没有「内在惰性」吗?每当面临责任的召唤时,我们的内心就有一个顽强的声音反复响起,婉转诱人,蛊惑我们误入歧途。
 

当我正为一本图画书的构思冥思苦想时,我的内在惰性便悄然「现身」了。尽管我明白最好的创意总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而强迫创作只会徒劳无益,但我仍端坐案前,开始构思。片刻之后,我听见那个声音提出许多诱人的建议。「不如去散散步,享受一下阳光?」、「你明天可以继续写作!」、「放下所有的事情,轻松一下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建议对我的故事创作都有害无益。我坚守意志,不让自己分心,可仍想不出好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持续,日复一日。
 

然后,一件事情让这一切发生了转机。我在案前构思时,这只猪又出现了。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出现(事实上他只在这个时候出现)!而且,除了捣乱,他还会有别的事情吗?「不如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他建议道。这一次我妥协了。我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做。突然我感觉有个东西跳出来,蜷在我身边。我睁大眼睛,看见了他,就在我面前:我的内在惰性!他在我耳畔窃窃私语:「反正现在无所事事,你完全可以写一个关于我的故事,至少在这件事上,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到你!」
 

这次邂逅为我的图画书提供了创意。自此,我知道懒惰是我们身体内的独立个体,他热情活泼,一心只想讨好我们的欲望。我们所有的人(孩子和成年人)都经历过享乐与责任、自然惰性与自我激励间的激烈斗争。因此,还有什么比将懒惰作为图画书主题,并将内在惰性赋予具体形像,更自然贴切的呢?创作的最大难题在于做到言简意赅,因为我希望主要透过图画来表现故事。
 

我想本书采用的艺术技巧与故事内容亦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书中的插画运用特征模型技术进行创作;我先构建一个三维背景,将其拍摄下来,然后直接用丙烯颜料将人物绘制到照片上。藉此,故事的讲述及插画都变得亦幻亦真。
 
卡罗琳娜•凯儿
Karo­line KEHR

•    
1964年:出生于巴特萨尔佐夫伦

•    
于汉堡的设计专科学校学习插画

•    
1994年:“Ernst stand auf und August blieb liegen”
荣获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一等

            

•    
2002年:“讨厌鬼,走开啦!” 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提名

•    
2004年:“Ich kann zaubern, Mami!” 荣获特洛伊斯多尔夫市图画书奖三等奖

•    
现居住于汉堡
 
 
阿瑟•谢福乐评《力克好帅喔……!》[]
Axel SCHEFFLER on “Riese Rick macht sich schick”
(The Smartest Giant in Town)
水彩、彩色铅笔、水粉画
2002 年,Beltz & Gel­berg 出版社
 

我是一名德国人,但1982年以来一直居住在英国。1986年,我开始担任德国及英国出版公司的童书插画师。有时人们会问我,德国或英国是否对我的插画创作有特别的影响,我往往不知如何作答。理想的情况是,我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儿童。因此,在
“Riese Rick”
中我尝试融合德国及英国童书的对白。插画中的建筑,亦糅合两国的特点。在图画书的世界中,即便不是每一件事,但起码大多数事情是可能的。Rick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中。(我不知道为什么故事背景在夏天,而长颈鹿和Rick却感觉如此寒冷?那里必定有瑟瑟的寒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片风景,但我不知道它们确切来自哪里。似乎无人在意巨人、正常人竟然跟矮人和穿着衣服的动物一同生活。(巨人的房子在哪里?插画师忘记了吗?我想巨人的房子一定在小镇上另一个看不见的角落。)汽车在单行道上疾驰,在国际图画书市场上,左侧或右侧通行都是禁忌。Rick实际上该穿什么衣服,对我仍是个谜。作者认为应是「牧羊人的长袍」;我得到一张从互联网下载的模糊图片作为模板,因此他现时穿的是睡衣。(但我仍然不能想象牧羊人穿着睡衣的模样。)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图画书中的长颈鹿可以戴领带吗?一位苏格兰读者认为这太过危险。为了保护孩子,避免他们模仿图画,用领带勒住自己,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与出版社通信。直到这本书出版,这名绅士方才放弃。好在并未出现孩子被领带勒死的报道。
 
阿瑟•谢福乐
Axel SCHEFFLER

•    
1957年:出生于汉堡

•    
于汉堡学习艺术史

•    
1982至1985年:于临近英国巴斯的科舍姆学习平面设计

•    
除为图画书绘制插画外,他亦为杂志期刊绘制图画

•    
1999年:“The Gruffalo”(与作者Julia Donaldson合作完成)荣获英国Nestle Smar­ties

            
Prize奖金奖

•    
2005年:“The Gruffalo’s Child” 荣获英国图书奖

•    
现居住于伦敦
 
菲力普•威希特评 《鬼屋大冒险》[]
Philip WAECHTER on “Rosi in der Geis­ter­bahn”
(Rosie and the Night­mares)
墨笔、奇异笔、彩色铅笔
2005 年,Beltz & Gel­berg 出版社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通常会与配画的故事建立紧密的关系。当我既写故事又画插画的时候,尤为奏效。为图画书进行构思、让文字与图画同时孕育的缓慢过程(而非为已完成的「陌生」故事配画),尤其适合创作出我心目中的图画书。显然,《鬼屋大冒险》正是这样一本书。
 
最初创作 “Rosi”
的时候,我脑海中只有一幅简单的景像:一只踌躇满志的小兔子坐在一节车厢里,显然这是一趟幽灵列车,许多可怕的怪物将其包围着。仅这个画面就让我浮想联翩(特别是幽灵列车的诡异背景),于是我就此写出一个故事,并绘成这本图画书。
 
菲力普威希特
Philip WAECHTER

•    
1968年:出生于法兰克福

•    
于美因茨的高等专科学院学习传达设计,主攻插画

•    
1995年:开始为儿童图画书绘制插画

•    
1999年:成为LABOR工作室团队创始成员

•    
1999年:“Schaf ahoi” 荣获「Die Bre­mer Besten」奖

•    
2001年:“Die Reise nach Ameri­ka” 被纳入The White Ravens(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

            
馆年度推荐图书清单)

•    
2003年:“Die Geschichte meines Opas” 荣获「最美德国图书」奖 (由“图书艺术基金

            
会”颁授)

•    
2004年:“Ich” 荣获「最美德国图书」奖 (由“图书艺术基金会”颁授)

•    
现居住于法兰克福
 
卡特雅•威那评 《兔子就是不会吹口哨》[]
Kat­ja WEHNER on “Hasen pfeifen nicht”
(Rab­bits Don’t Whis­tle)
广告颜料、胶画颜料、彩色铅笔
2004 年,Aufbau 出版社
 
Lud­vik Askenazy笔下的《兔子就是不会吹口哨》是一篇短小隽永的杰作,尽管故事理解起来略显曲折。
 

一个兔子想要学习吹口哨。他四处旅行,希望找到能教吹口哨的老师,他终于找到了,一只土拨鼠。尽管兔子天资聪颖,但无论如何努力,总也学不会吹口哨。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有些苦涩。毕竟故事的结局并不美满。我从最后一页开始作画。画中,兔子坐在一条长櫈上,当时正下着雨,在巨大的伞下,他蜷成一团,一脸失落表情地望着读者。画完这幅图之后,我很难继续画下去。每当看到这幅图,我似乎也会黯然失落。
 

然后,我决定转移焦点,弱化兔子「失败」的感觉,他不应该被描绘为一个「失败者」,而应该得到尊敬,毕竟为了实现目标,他已竭尽所能。不管怎样,兔子最终发出了类似口哨的声音,尽管不算完美,听起来还有些奇怪。
 
在我看来,教口哨的老师态度傲慢,亦难辞其咎。譬如土拨鼠说:「我会告诉他怎样吹口哨,但他根本不可能学得会。」
Askenazy仅用寥寥数语,便将这个角色传神地描绘出来,因为事实上,土拨鼠对传授口哨技艺完全不感兴趣。
 

当你回味兔子的学习过程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能力、未完成的梦想以及友谊。而后,你会惊奇地认识到这篇短文中蕴藏了多么深刻的智慧。
 
卡特雅威那
Kat­ja WEHNER

•    
1976年:出生于德绍

•    
于莱比锡及布拉格学习插画及图书艺术

•    
于巴黎的插画师论坛(Illustrators’ Forum)举办画展

•    
获得Wil­helm-und-Lotte-Neufeld-Stiftung奖学金

•    
现居住于莱比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