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图画书怎么玩?(第三部分)
主讲人:阿甲
时间:2008年10月12日9:30–12:00
地点:深圳银鹰第二幼儿园
链接:图文版
照片版
(续前)
说。有些图画书我们不得不说,比如无字书。但还有很多很多图画书,除了念一念之外,还不妨说一说。比如《苏武牧羊》、《京剧猫》这样的书,不说上一说,听众是不易明白的。
《米菲的梦》适合年龄低一点的孩子,没有字,很简单的线条,实际上画这幅画需要很长时间,反反复复减画面,让孩子一看就知道她是谁,她想干什么,这时候有经验的人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说一说,我觉得说一说没有坏处,当然不是告诉孩子“你看这有几个兔子?”“两个。”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而是一种游戏的,故事性的,不是一般认知性的,她是谁呢?为什么她会有不同颜色呢?如果我们问孩子“这是什么?”他是会有反应的,孩子会很准确地说“它是星星”,如果看不懂是星星的时候,可能会说“她们在云上玩游戏”,这是流星,流星可以当做马骑着玩,这是月亮,这是滑滑梯,米菲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睡着了,这种很好玩、美丽温馨的故事,比较适合低幼一点的孩子。
还有比较适合大一点孩子的,比如《莫妮克的老鼠无字书》,这本书有些中学生都在玩,在大陆图画出版史上已经很老了,是2003年出版的书,一只小老鼠钻进书里,看到了颜料,尝尝颜料香不香,太难闻啦,还有别的用途,加上另一种颜色,越来越带劲了,最后屁股都上来了,洗个澡。像这种书你不得不说,但最好是邀请孩子一起说。
这里有一本书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大家熟悉吗?如果熟悉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个故事我经常跟孩子们要说一堂课,从公元前100年说到公元前81年,就是苏武流落到匈奴的这段故事,有人根据这段故事编了一首歌,这个人叫蒋荫堂,他是1916年左右编的这首歌,现在有一个画家熊亮把它画成了一部图画书作品,这样一部作品里包含很多符号,光读光念孩子听不懂,不要说四、五岁的孩子,四、五年级的孩子未必听得懂: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野幕夜无眠,
心存汉社稷,梦想救家山,
历尽难中难,节落尽未还,
兀坐绝寒,
时听胡笳耳声痛酸…
这些文字其实都是有典故的,如果是中学生的话,可以说多一些典故,如果是跟小孩子讲,可以简单说一说苏武牧羊的故事,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里有很详细的一段,写的不错,当然我在网上也写过很详细的《苏武牧羊》的故事解说,这里不细说。
最后有些比较难的,如“三更徒入梦…羝羊未乳,不道终得生随汉使归”,当时匈奴人让他去北海牧羊,给他公羊,说当公羊生出小崽子的时候,或者它哺乳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回国了,其实就是不让他回国。后来汉武帝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汉武帝的儿子又想起他,派人到匈奴找单于要人,结果单于说“他已经死了”。第二次去的时候,当时苏武原来的一个手下常惠就买通了匈奴人,与汉使讲好,定了一计,如此这般。汉使又找单于要人,单于说“不是跟你说过了吗?苏武已经死了,没有办法了。”汉使说我们皇帝最近在上林苑打猎时打下了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绑着一个绢丝,绢书上写着“我在北海牧羊——苏武”,当时单于想连鸟都被苏武感动了,我们还能说什么?赶紧把苏武和其他人送回去。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唱这首歌,曾经在上世纪2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之间是非常流行的一首歌,甚至当国民党到台湾之后,据说国民党也唱这首歌,因为“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但我们今天还适不适合唱这首歌?孩子还会不会欣赏?我觉得还是应该传下来,你会发现今天我在选择书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书,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我们其实有很多故事是可以传下去的,当然它也许没有那么让人哈哈大笑,但还是很值得传。我给大家唱一遍,会唱的跟我一起来:
苏武牧羊北海边
雪地又冰天 羁留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
夜幕夜孤眠
心存汉社稷 梦想旧家山
历尽难中难 节落尽未还
兀坐绝寒
时听胡笳声痛酸
群雁却南飞 家书欲寄谁
白发娘 倚柴扉
红妆守空帏
三更徒入梦 未卜安与危
心酸百念灰
大节仍不少亏
羝羊未乳
不道终得生
随汉使归
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为孩子传递下这些东西,我们在2002年开始做阅读推广,包括图画书,当时图画书非常非常少,不要说这样的图画书,连西方的经典图画书,我们可以在香港、国外见到的很多图画书,当时在国内都见不到。可是现在,你上红泥巴也好,当当、卓越也好,你会挑花眼,而且本本都说是什么大师名作,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必须得考虑一下我们给我们的孩子继续流传下去是什么?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侧重于这方面的书。
插播一下网上交流,有妈妈问:读《婴儿画报》上的故事,感觉不出他有没有理解,怎么给他阅读?
妈妈:孩子喜欢看书,但感觉什么都翻过看过,但不记得,不知道怎样让他记住,怎么办?
第一个妈妈的问题,我觉得需要增加不同风格种类的图画书,图画书有很多种,《婴儿画报》太单一了,孩子没感觉也很正常,我也没感觉,国内外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而且在读的时候,关键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很快乐。我们被封为专家也好,号称专家也好,其实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儿,我们知道的远比我们不知道的少,比如有人说3岁的秘密,我不觉得蒙特梭利就比我们现在的人掌握了更多的秘密,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过去的孩子和将来的孩子也不一样,我们不必为孩子到底怎么样、有没有收获做一些技术性的分析,因为我们日常是不需要的,但专家需要不断努力,科技要发展,但我们不用太关注这个,关键是孩子是不是以此为乐?是不是乐在其中?孩子能听懂《苏武牧羊》吗?哪天他说“爸爸,我要睡觉了,给我唱一段《苏武牧羊》吧”,她觉得很好听,把它当成睡前曲也挺好,我女儿就是这样,我也不管她到底懂不懂,其实没关系,她真的很喜欢,听着听着就注入她的回忆,人的学习是在不断的留在回忆里的东西支撑起来的,对她将来产生帮助的。
这位妈妈说:书里的内容,如果小孩子理解错了,违反了常识,要不要纠正?
如果类似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错误,当然需要探讨纠正,但大多数情况未必就是孩子错了,我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特别是他的观点我觉得没有必要太强烈的纠正,比如《宝葫芦的秘密》,她觉得我要有个宝葫芦该多好啊,你说这是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就不跟你谈话了,你就失去了机会。
怎么样帮助孩子进入故事?
好的念法、好的说故事以及好的其他的玩法,我们呆会儿会介绍。
这位妈妈说“儿子五岁了,经常给他读书,但他现在基本不自己看书”
还有一位妈妈说“小姑娘现在上一年级了,很喜欢听大人给她念故事,也认识不少字了,想让她慢慢自己阅读,可她就是不太愿意。
其实从听到读故事,这个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像刘翔一样跑,有的人像我一样跑,没关系,都能跑到终点的,人生不是奥运会,他始终会跑到终点,而且刘翔那么跑,跑那么快,他可能会受伤,我慢慢跑可能更好一点,只要我们不把金牌看成唯一的标准的话,生活怎么过都行,所以早一点、晚一点没关系,我们早早的让孩子自己读书:你都认识70%的字了,还不自己读书?那孩子可能打死都不读了,但你说这本书太好玩了,我读给你听,在来的飞机上我跟女儿读《和甘伯伯去游河》这本书,她很开心,我们读了两遍,其实她自己都能读小说了,她最近在读《纳尼亚王国》,但是没关系,当你读的越多,她抓起书来自己读的机会就越大,这是经过反复调查的,首先是倾听的能力。读要保持下去,但路终归要孩子自己走,这多多少少有一点技巧,我在网上看大家在谈到给孩子读书时,有极端的,一种觉得孩子差不多了,自己读吧,或者是得空就读一读,没有空就算了,还有一种是得空就给孩子读,一次恨不得把一本小说给读完,他说我的孩子不爱自己读书,什么书都听过了,我说“他吃的太饱了,他的功能都被你替代了。”所以也不能替代孩子,路终归是要孩子自己走的,每天5–10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了不得了,不要给自己增加那么多负担,一方面我劝大家读,一方面劝大家不要读太长,等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孩子每天都“喝”一点,但老“喝”不饱,他老想听故事,但你每天只读那么多,没办法,他只好自己看了。把心态调匀,把节奏调好,度要适度,孩子就会自己读。
前面是三个比较重要的、核心的方法,后面是很好玩的,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主要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反应。比如“做”,我们把很多东西都放在“做”里面,因为我发现实在归纳不过来,比如《花婆婆》买包花籽种花,读完了《拔萝卜》后来玩拔河,如果体验不出拔萝卜的过程怎么办呢?一个一个的上,最后总有一个人能拉过来,感觉到人多力量大,当然不是为了懂得这个道理玩。《小黑鱼》和《一园青菜成了精》等等。
刚才一位妈妈送给我一个小册子,“爱、孩子、阅读、生活”,拉开以后变成“欢迎阿甲来到深圳”,这是一种魔法书的方法,我不会,但我知道有人玩的很溜,方素珍老师就玩的很好,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擅长。
举几个例子,《拔萝卜》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是托尔斯泰根据俄罗斯的民间故事编写的:老爷爷种下一棵萝卜,萝卜长大了,又大又壮,嘿哟嘿哟拔不动,叫来了老奶奶,嘿哟嘿哟拔不动;又叫来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还是拔不动;又叫来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嘿哟还是拔不动;……最后叫来了小老鼠,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终于拔出来了。
《拔萝卜》还有一首歌,也可以一起唱。这是我们最近刚玩过,一边放一堆孩子,其实人数都差不多,先抓住绳子,一个一个来,逐步的加,然后有音乐伴奏,最后拔出来,还可以唱着歌谣,嘿哟嘿哟的拔出来。
《小黑鱼》这个故事有点长,小黑鱼的家人小红鱼被大鱼吃掉了,然后它到处跑,跑到最后又发现一群小红鱼,他发现很多很美好的海底世界,可是他的同类不敢出来,怎么办呢?教你们一招,先排排队,排成一个这样的形状(大鱼的形状),然后小黑鱼当做眼睛,变成一个巨大的鱼,这样满世界溜达,所有大鱼都吓跑了。
这个故事怎么拿来做游戏呢?按照人数放置凳子,每回合少放一个凳子,音乐响起转圈,音乐停下抢凳子,最后获胜者就是小黑鱼!这是一种玩法,是萝卜探长发明的。
还有一种玩法需要准备道具,红帽子和一两个黑帽子,黑帽子代表小黑鱼,红帽子代表小红鱼,在音乐游戏中舞蹈、游玩,这都属于运动量比较小的游戏。
运动量大一点的有《猫捉老鼠》的游戏,还有一个游戏我建议给男孩子推荐,因为我觉得现在的男孩子不够我们那时候“猛”,我觉得可以推荐这样的游戏“擒主帅”(碰拐游戏),分成两组各有一名主帅,每组再分出两拨人马,一组主帅卫队,一拨负责发起进攻。
给大家讲讲画,一本本优秀的图画书就是一座座纸上的美术馆,不但可以让读书欣赏到各种风格、各种文化背景的佳作,而且还自然产生一定的刺激,诱使一些读书也拿起画笔来表现。不过一定要理解,图画书上的图画主要是用来表现故事和情绪的,因此对于小读者而言,最能激发他们创作欲望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大人看来很华丽的图画,而通常是那些简单、朴拙、直白的作品。这是小孩子的作品《蚂蚁和西瓜》,颜色构图非常简单。
这是孩子自己画的《月亮,生日快乐》,孩子喜欢到必须把这本书全部画一遍,这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
大家一起来做蔬菜画,比如《一园青菜成了精》,用茄子、苦瓜、扁豆、黄瓜、辣椒、胡萝卜等等蔬菜做的。你会发现当你真正把孩子激发起来时,他非常富有创意。
石头画——石头画其实很简单,有块地就行,抹上泥,然后捡各种各样的石头,(幻灯片),这是比得兔,、《你看起来好象很好吃》、爱心树、丑大鸭、我不知道我是谁?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可以做很多事情。
演。有角色的图画书一般都是可以演的,最简单的演法就是“分角色朗读”,比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爱心树》,但如果能配上一些道具演起来会更好玩。新近出的“小笨猪和大坏狼”专门配了面具供表演,相当体贴。
今天我特意带来一些小道具,比如《京剧猫》,这是张飞的脸,这是曹操的脸,这是夏候杰。最近有一本书《小红帽》的道具做的比较好,时间可长可短,在家里演可以角色少一点,但在幼儿园和学校可以准备多一点角色。
给大家看一些剧照,这是一年级的孩子,这是每一个人的“嗯嗯”,“嗯嗯”是他们的巴巴,一团泥就可以演。
这是在演《我爸爸》,每个人表演一下我爸爸是怎么样的。
这是演《我有友情要出租》,这在演《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这是六年级的孩子在演《咕噜牛》。
这是我们在灾区的时候,还有音乐人在伴奏,图画书、表演,孩子非常喜欢,他融入到角色里,他分担着一个部分,然后去表现,他就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构成的,如此简单。
这是前几天在北航演的长坂坡,它没有那么复杂,不是一定要有服装、道具,要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演,其实很简易的方式也可以演。
吃。这是最需要创意的一种玩法了,因为说到吃的图画书可多了,而且你会发现当图画书谈到吃的时候往往是孩子最喜欢的图画书,但真正能拿来吃的好象还没有,需要自己想办法。比如说读《绿鸡蛋与火腿》,你或许真的就想做一道来试试?还有《云朵面包》,面包容易,云朵难求!《石头汤》这本书也是我翻译的,你可以专门找一些石头回去煮一煮,(照片展示)像这些孩子煮的石头汤,我们首先找一堆鹅卵石洗干净,然后放进去一起煮,很好玩的游戏,野炊的时候可以做,很简单。
破。这是看起来技术性最强的玩法,适合喜欢玩技术、玩侦探游戏的读者。所谓“破”,就是破解、破谜之意,“破”是很多人很迷恋的话题,一本图画书你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它,封面、封底、材质、色彩、光纤以及它里面充满的符号,每个符号代表着什么,有一种图画书的读法非常重要,就是找细节,这是比较通常的做法,当一本图画书你没有找到细节的时候,你会觉得它非常平淡,但是当你把它的细节找出来之后,它就会变得非常有趣,比如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几乎本本都大有文章,如《大猩猩》,当我们看到大猩猩的画面(封面)经常是一下就翻过去了,但是你只要碰到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就一定要破,不破无趣。
这个画面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在几点已经告诉你了,这个故事里可能隐藏着一部电影,很多符号概念的引入,哪部电影看得出来吗?——《金刚》,时间是午夜12点,发生在月圆之夜,巫师出没的时刻。而且这是一本非常奇怪的书,你不能用常理去看它。比如这个人在上面,腿在下面;这个窗户居然是棋格游戏;这里有很多细节,这个人的脑袋在帽子的上面;这里有一个瓶子,一切都在告诉你这是一本很奇怪的书,你不能用常理去看待这本书。而这个大猩猩带着帽子,打着领结暗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女孩和它的关系,而它可能暗示一个人,而这个人显然是男性。这个画面已经告诉你那么多东西了,但你会发现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书的时候一下就跳过去了,你可能还会问这个孩子翻来复去看了几十遍不知道在看什么,你没有看进去当然不知道孩子在看什么,如果我们喜欢玩的话,你就会发现这里面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当然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和甘伯伯去游河》是印象派作品,《黎明》是中国古典文化美术风格的作品等等,每种作品都携带着特殊的符号,所谓“破”,趣味就在这里。
《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爷爷做了一个毯子,毯子变成了外套,外套后来变成了小手帕,然后又变成小钮扣,小钮扣最后不见了,但书里面有,因为我们一般只看上面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去破解它的话,我们的乐趣只能在上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要破解的话你得看下面,你得看非中间、非焦点的部分,细节的部分。再这样看的话,小老鼠一家是怎么样开始生活的,上面跟下面的关系,以下面为主再看上面,老鼠生了两窝孩子,这是第一窝,后来又生了第二窝孩子,最后当钮扣丢的时候,特别提醒一下大家,当钮扣丢的时候,钮扣其实在下面已经出现了,这个钮扣拿来做了特殊的用途,如果这本书你没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回去好好看一看。当我们投入了那么多,买了那么多好的作品回到家,好多地方没看到,真亏了!为了这个我们也一定要好好看一看,最后钮扣做成一个椅子的面,当上面的人在读故事的时候,下面的老鼠也在讲故事。扣子是不会丢的。当你破解完之后,会发现这又是一个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也还得重新看一遍,上次我跟北航的大学生一起分享了半个小时。
聊。这是看起来最容易的玩法,实际上在日常人们最常用此招,但往往用得不大好。
如何与孩子们聊天?这是一门大学问,钱伯斯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说来听听》,中文版收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之中,不过即使读过这本书,也未必就适合开聊。看过之后你就会知道跟孩子聊真的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真正对所聊的书感兴趣,像孩子一样感兴趣,如果没有做足功课,没有真正的兴趣,最好不聊。大多数情况下我不建议每本书都拿来聊,因为这会害人的,台湾有一个小大读书会,他的建议就是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绝大多数家长可能都会把这变成考问问题的活动,所以提出这个方案。当然,如果暂时放下“通过这本书要教一个孩子什么道理”这样的想法,随便聊聊倒是无妨的,比如读到狼的书,就聊起来效果时候山里面家乡闹狼的故事……夸张了一点吧,其实意思就是要聊得有趣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关联一些。
想。联想、想象、漫无边际的瞎想……这是最具个性的玩法。有一次在开研讨读书活动座谈会时(显然没有小孩子参加),不知怎么聊到了《鼠小弟的小背心》,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很激动地说:这本书就是在讲老子的哲学,随遇而安,不是吗?当时大家愣了愣,但回头想想也颇有道理,有人也许会问:这种道理孩子能懂吗?”《鼠小弟的小背心》这本书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
“妈妈给我做了一件小背心”鼠小弟说,“很好看吧”,然后鸭子跑来了,“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然后就给他,鸭子挤上去了,后来猴子又来了“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猴子又穿上去,后来又到了海狮、狮子、马,之后又到了大象,想象一下大象撑破了背心,鼠小弟一看“噢,我的小背心”,小老鼠的小背心,已经变成长长的一大溜的东西了…。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可能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最后画面出来了,大象用鼻子吊着已经长长的小背心,鼠小弟在上面荡着秋千,不能穿了,没关系,做秋千就好了,其实读书也是一样,这位朋友很激动“这不就是老子的哲学吗?”
当然除了这种想象之外还有孩子式的无边无际的幻想,有时候我们在问一个问题——孩子能懂吗?其实孩子懂的东西我们不一定懂,如果以孩子为标准答案的话,你会发觉孩子很天才,如果以我们为标准的话,你会觉得孩子很笨。
这里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
今天来到幼儿园让我想起了一件我女儿上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幼儿园组织我们一起出去玩,我喜欢跟孩子玩,我骑着双人自行车,本来要还,结果没还,带着一帮孩子玩,孩子一个一个的上,其实法定上两人的,后来上了十个左右,其中有一个很壮的男孩儿跟我一起在前面踩,我们一帮人往前跑。在路上他们看见那边有孩子在玩新的游戏了,一帮人都跑过去了,旁边跟我骑车的孩子,他是那种反应比别人慢一点的孩子,我说你挺好的,别人都去玩了,你跟阿甲叔叔一起骑车,结果他也跑了,他跳下车的时候,结果对面一辆车过去,当时我都傻了,其实倒也没多大的事儿,车一看他来了,停住了,但孩子自己撞上去了,蹭了一下,但是所有人都看见了,从阿甲车上下来的一个孩子撞到了车,他妈妈那天也有点激动,后来把我臭骂一顿,我也一直觉得很内疚,幸好孩子没事儿,但我那天回去之后想了两天,想起一本书,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出版,是英文版,我手上有一本,我说去跟老师商量一下,我能不能够作为对孩子的道歉去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所以当时就想起了这本书——《和甘伯伯去游河》文/图:约翰.伯宁罕翻译:林良。
他就是甘伯伯
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家就在河边,
有一天,甘伯伯正要乘船去游河,
两个小孩儿说“我们跟你去好不好?”
甘伯伯说“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
野兔说“甘伯伯,我也一起去好不好?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蹦跳”。
猫说“我很想坐一回船”。
甘伯伯说“好吧,但是你不能追兔子”。
狗说“可不可以带我一起去?”
甘伯伯说“可以,但是你不能招惹猫”
猪说“甘伯伯我能去吗?拜托,拜托!”
甘伯伯说“来吧,但是你不能来回晃”。
绵羊说“还有空位让我坐吗?”
甘伯伯说“空位有,但是你不能咩咩叫”。
鸡也说“我们也去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你们不能扇翅膀”。
牛说“能腾出一个位子给我吗?”
甘伯伯说“可以呀,只要你不乱踩东西。”
山羊说“甘伯伯,我能加入你们吗?”
甘伯伯说“欢迎欢迎,但是别乱踢。”
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
但是刚过一小会
山羊乱踢
牛踩东西
鸡扇翅膀
绵阳咩咩叫
猪来回晃
狗招惹了猫
猫去追兔子
兔子乱蹦乱跳
小孩大吵大闹
船就翻了
大家都掉进水里了
甘伯伯跟山羊、跟牛、
跟鸡、跟绵羊、跟猪、
跟狗、跟猫、跟兔子、
跟小孩儿一起游泳到岸边
再爬上岸让太阳把身子晒晒干
甘伯伯说我们只好穿过这片草地走路回家了
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
(他们喝了一顿标准的下午茶)
甘伯伯说“再见啦,下次再来游河吧!”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一位诺德曼教授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没讲别的,只是讲这本书的第一页,他为这一页写了这篇论文,如果你要研究起来有很多可以研究,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我很难判断,但是在那样的时刻我想起了这本书,讲给孩子们听,大家能理解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是我记忆中对我很特别的书,我相信对那群孩子,特别是对撞到的那个孩子也是一个特别的回忆。
甘伯伯起来的时候没有说“你们怎么这样呢?叫你不要叫你要叫,叫你不要闹你要闹”,只是说“起来吧,我们只好穿过草地回家了,喝完茶,我们下次一起玩吧”!
图画书为什么要这么玩?最大可能的发挥图画书的妙用,这个妙用包括语言上的妙用,包括艺术上的妙用,包括多元智能上的妙用,包括多元读写能力的妙用,还包括健全的人格等等等等,但是怎么用最好?其实我这里只是做了一个示范而已,它骨子里就是一个字——玩,带着孩子一起去分享、享受这个过程,去体验,它就会发挥最大的妙用。
小结: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当以快乐为本;比如怎么读最好?怎么让你跟孩子最快乐怎么就最好,如此简单,但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图画书为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这样一类作品为阅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你会发现在幼儿园可以用,在家庭可以用,在学校甚至在大学教书都可以用,它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关键不在于用什么书,关键是我们怎么用,怎么玩。
图画书的阅读之乐并不专属于孩子;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要是我家的孩子听了就会喜欢,我就算了吧,那么这个故事一定还没有真正打动你,一定还不是最好的故事,只有这个故事在我听来也非常非常有价值,非常非常受用,有很多可想的地方,那么这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至少对于你来说非常有价值。
当然,图画书并非儿童阅读的全部,但它当之无愧为“幸福的种子”!图画书要选择不同的风格,阅读各种书籍也要选择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特别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图画书是当之无愧的“幸福的种子!”当他年纪还小时,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与他一起分享,他获得的是非常非常美好的记忆,我觉得是为他一生的幸福种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