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教师童书名著研读工作坊的点滴感受

  上个周末我参加了在合肥的童书名著研读工作坊两个小组的活动,颇有收获。回北京后一直忙忙碌碌,今天偷闲记上几笔。
 
  8月21日下午彩虹鱼组的第一次正式讨论,地点在屯溪路小学二楼会议室。讨论的书包括:《野兽出没的地方》《朱家故事》《菲菲生气了》《疯狂星期二》。

  非常感谢曙光小学的自由自在老师,她极富勇气地打响了第一炮,而且显然做足了准备。她的发言真的让我看见了曙光。自由自在系统评介的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她说到的“幻想是心智成熟的必由之路”让我深有感触。美国一位独立研究者(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童书中的神奇魔力》一书中也非常肯定地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能够领悟到这样的深度很不容易,许多人常常会将心怀幻想视作心智成熟的障碍,殊不知过早抛离幻想只不过换来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在恩德的笔下甚至是一个行将毁灭的世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自由自在对作品的解析中还发现了一个线索,就是小主人公麦克斯在野性的幻想中逐渐步入权力和欲望满足的极致,但就在那时他突然发现这些并不是自己最终想要追求的,他渴望回到爱的栖息地,于是当他回来时,母亲的爱将他融化。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2947692.jpg
野兽闹腾开始了!
 
  屯小的清风老师接着评介《野兽》,他的发言很长很精彩,但确实很长,所以我后来不得不中途打断了他。清风老师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他为自己买了一本书,与上六年级的女儿的分享,自己读了六遍以上,一路读一路回忆自己的童年,同时找到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野兽家园》,与女儿一同分享……大概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对于他来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他甚至可以说到自己小时候钓鱼时琢磨出来的8种制作鱼饵的方法!——如果深入了解这本书,对此一点也不会奇怪,桑达克就花了8年时间从构思到完成这本书,它对画家本人的精神也产生了一辈子持续的影响。这本图画书的确有某种奇特的魔力,各方研究者探讨这本书的论文集摞起来都能高过桑达克!

  清风老师侧重于探讨《野兽》中的野性与自己童年回忆的契合,他谈到这是一本“野性十足”的作品,小主人公在故事中连说话一般也只说一个单字。而用这种野性来观察童年(包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发现这种具有野性的破坏力与创造力是有关联的,如果不能对野性进行疏导,而是过度地抑制,实际的结果页是在打击创造力。清风的思路很发散,他说到两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一个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妈妈对自家男孩约束方式;一个是印第安人建造的厚度适中的土坯房屋(说实话开始我并没有理解这个例子的逻辑关联,呵呵)。他强调的是在引导孩子过程中的“度”,容忍野性,也就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令清风最为得意的是,《野兽》中麦克斯的野性与他自己童年的野性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O(∩_∩)O哈哈~

  屯小的另一位老师接着也提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他认为《野兽》一书最初展示的是一个男孩心情极度压抑、得不到释放的状况,从画面的阴影到画框的大小都能看出来;而主人公自己走入了幻想,并在幻想中获得力量也得到释放,最后回复心理的平和。这让人联想到《生气汤》这样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纾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这位老师跨越作品的联想非常有意思。这类书中还有如《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放在一起观察不但有趣而且富有启发。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2821615.jpg
《野兽出没的地方》图框大小的变化
 
  晓星的快乐鸟老师继续做了一点补充。她指出《野兽》中文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注意,尤其图框大小的变化非常讲究,可谓匠心独运。关于整个故事,快乐鸟认为真正的核心是那句话“他想待在有人最爱自己的地方”,她认为整个故事的情感从这里发动,最终也归结于此。——这一感悟也给我很大的触动!
  我清楚地记得最初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六年前)如何反反复复地琢磨这句话的译法,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我译它只为自娱自乐,为了讲给女儿听,也为了读给七十多岁的母亲听。这句话的原文是“(he)
want­ed to be where some­one loved him best of
all.”我当时准备了几种不同的译法,实际上这句话也可以译得更为“通顺”一些,但我始终觉得如果太顺溜了,就可能被读者一带而过地忽略,所以最后选择了这种读起来不是太顺但意思足够清晰的译法,我相信这能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跟孩子们说故事时经常会在这个地方特别停顿,我总是忍不住非常好奇地问他们“你们知道‘有人最爱自己的地方’是哪里吗?”他们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虽然我听到过许多次这样的回答,但每次听到时都忍不住感到很激动。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2719201.jpg
他想待在有人最爱自己的地方……
 
  曙光小学的大愚老师引导大家详解了《朱家故事》,大家分享了一段以解图为主到结合文字,再到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的一个充分自足的解读过程。大愚老师看得非常仔细,讲解的细节很多,这里反而不好整理了。
  关于《朱家故事》的结尾为何处理为妈妈把汽车修理好了,大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强调家庭中的角色可以互换,男人可以做“女人的活儿”,女儿可以做“男人的活儿”;以汽车来暗喻这个现代家庭,它本来发生了一些故障,而妈妈最终完成了修复……

  太湖路的巫老师接着这个话题提出,如桑达克、安东尼·布朗这样的一些名家,常常会在作品的最后留下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使作品解读的可能性更为丰富。所以我们实际上也不必非要找到一个固定的答案。

  曙光的虞老师接着分享了她对《疯狂星期二》的逐页解读,她提出这本书的创作手法就是画家朱成梁先生(《火焰》《团圆》的画者)所说的“拍电影”的方法,这本书从封面、衬页开始就营造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气氛,它采用看起来非常写实的图画来说故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疑问(惊疑),然后给出答案,然后又再次提出惊疑……故事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而紧张、时而平缓。

  不过对于一本几乎完全用图画来说故事的书,工作坊中的大家似乎还没有找到感觉,不易呼应。关于大卫·威斯纳的这类作品,延伸下去还可以留意《三只小猪》《七号梦工厂》《海底的秘密》《1999年6月29日》,深入这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高从图画中读出故事的能力。相对来说,孩子们在这方面更为擅长也更为兴致勃勃。

  屯小的梨涡浅笑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她对《菲菲生气了》的解读,曾经从事过幼教的经历让她多了一重视角,她提出这本书的插画并不是她喜欢的风格,但它非常清晰地描述了幼儿发脾气的过程,从最初的希望引起注意到真的生气,再到宣泄,哭、喊、闹,直至戛然而止,孩子们的情绪宣泄状况大体如此。多位老师也就面对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应当如何处理贡献了意见,大多数老师很赞同书中菲菲家的大人所采取的“冷处理”策略。

  大愚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仔细通读了《菲菲生气了》,他说这本书所呈现的画面让他联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颜色。”这样的联想让我大受启发。果然,用这句话来反观这本图画书,那位美国女画家的创作思路清晰可辨,借用西方的原理,这是安海姆解析得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而用东方的审美来看,则是一种境界的感悟。大愚老师很奇妙地将这句话用在这本图画书的解析中,真是让我久久回味,也让我联想起“心像”这个有趣的词。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149612.jpg
菲菲盛怒之下摔门而出,树皆染红色,倾斜欲倒,边缘呈尖锐状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161955.jpg
盛怒后沮丧中的菲菲,垂头丧气,山坡、树木、花叶也似乎随之变化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1744901.jpg
菲菲回复了平静。这大概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反作用吧。
 
  在讨论《菲菲生气了》的过程中,巫老师还提供了一个思路。他认为这本图画书所展现的情绪调整的过程也是大多数成年人曾经有过的体验,这本书是否有可能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成人式的思维,更能够被成人读者欣赏,而未必特别受到儿童的喜爱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有机会与孩子们分享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的反应。

  8月22日下午,新组建的飞天猪组的第一次预备讨论,地点在卫岗小学四楼会议室,讨论的书是《朱家故事》。
  作为预备讨论,主要是大家相互逐渐了解并尝试共读一本书的体验过程,讨论大致分为两个环节:“我是谁”游戏;共读并穿插讨论《朱家故事》。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113913.jpg

  “我是谁”游戏是根据《我不知道我是谁》和《朱家故事》这类图画书衍变而成的。在《朱家故事》中朱家的爸爸和儿子们渐渐变成了猪的形象,最后才恢复了原形。画家安东尼·布朗成功地将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性情、造型和动作,通过画面神奇般地展现了这种变形的过程,实现了概念与形象的一致性。“我是谁”的游戏首先要求参与者把自己联想为另一类的形象(比如某种动物的形象),最好能把自己的一家人都联想为一种或多种形象(就像画家在图画书里所做的一样),在联想过程中努力使之合理化;然后请主持人隐去姓名(或者根本不签名),随机地读出某种形象,请大家猜一猜到底“他(她)是谁”。

  开始游戏之前,初次参与的朋友一般会认为非常困难,几乎没有猜出来的可能性。但实际的结果往往是,随着大家在游戏中不断放松下来,大部分的谜底会自然而然地解开。最有趣的是那些看似荒诞不合情理的谜底,经过当事人解释之后仍然变得合情合理。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也是那些高明的故事创作者给人们带来的趣味。这样的游戏实际上也是在体验这种类似创作和解读的心理过程,作为读者,我们在作品中读到的,分明还是我们自己嘛!

  在那天的游戏中,猜谜冠军非太湖路的金校长莫属。当某个形象(尤其是某个家庭的一组形象)刚刚读出来时,她就能很准确地喊出答案来。我觉得,这一方面得益于她对身边的同事特别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某种特殊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展现。

  在共读和讨论《朱家故事》的过程中擦出了许多火花,但我当时也专注于参与共读,没有做什么笔记,所以这里只能记几点对于我而言启发最大、印象最深刻的火星。
  在第一幅图中,我们看到一个很现代的并看似美满的家,可是文字中说到了妻子,画面中却没有,而这位爸爸站立的样子与《我爸爸》中的“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那一页爸爸站立的样子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157761.jpg
第一幅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43574.jpg
比较《我爸爸》中的插图
 
  在第二幅跨页中,两个儿子在张大嘴巴高喊着“妈,早餐呢?”文字中说爸爸也在大声喊,但他的脸被报纸遮住了,而报纸上的人们(其中有一个大猩猩)也在大喊。这里有几点发现很有趣:画面中正在喊的人的脸型出现了猪的形象(尤其是鼻子);几种食品盒上有猪的形象;而那只大猩猩让人联想起安东尼的另一本书《大猩猩》(实际上报纸上那些些喊叫的人也让我联想起名画《呐喊》)。但非常让我惊讶的是一位老师提出,报纸上的人在大喊(而不是那位朱先生)暗示着这种“女人就该做早餐服侍男人”的观念是一种公众媒介的声音,属于社会主流的意识!——这种解读真的很出人意料,想想也真是有道理。安东尼·布朗似乎真的有可能在针对一种传统的主流意识,而非某些家庭的“个别现象”。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442720.jpg
第二幅

  第三幅跨页,大家都注意到了色彩的阴沉,还注意到妈妈(朱太太)的脸我们一直都看不到。特别难得的是,一位老师还指出这位妈妈看来是坐公共汽车上班的,因为在右下角的小图中可以看到公共汽车站牌的影子,而朱太太很可能正在包里找公交卡(或零钱)。这个发现帮我解开了另外一个谜,就是这幅小图右侧的两个白色的小图案,下面的那个显然是小猪的脸,但上面那个呢?现在看来很可能是一个汽车方向盘的形象,暗示着其实这位妈妈本来是可以自己开车上班的(这与第一页说家里有辆车和最后一页说把汽车修好了自然形成了呼应)。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534313.jpg
第三幅

 
  在第四幅跨页中,老师们有两大发现是我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一个是孩子衣服的颜色与爸爸(朱先生)的袜子的颜色,前者是红色,后者是蓝色。成年男子穿正蓝色的袜子并不多见,在这本图画书中,红色和蓝色的着装很可能是重要性的象征。沿着这个思路往下翻页,第六幅(饭后看电视)中爸爸的袜子的蓝色、电视机上台灯的红色显得格外扎眼。而故事发展到第十四幅跨页(爸爸带着孩子们做饭,妈妈也很快乐),爸爸的蓝色从袜子变成了厨房手套,孩子的红色变成了身上的围裙,而妈妈身上是大块的红色(毛线衣)和蓝色吊带裤(修理汽车的工作装)!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4627581.jpg
第四幅
 
  那么根据这样的思路,在第四幅跨页中,孩子占了红色,爸爸占了蓝色,妈妈的颜色呢?实际上妈妈本人没有在画面中,但从逻辑上说她一定是在场的。卫岗小学的阅读课老师这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示的发现:朱先生坐着的那个沙发!——沙发的花纹图案让人立刻联想到《我妈妈》中妈妈睡衣上的图案,而且那本书中也画了一个感觉非常相似的沙发(在“还像沙发一样舒适”那一页中)。这个发现提供了两条线索:第一,第四幅跨页中和后面多幅画中出现的沙发,很可能是妈妈的象征;第二,妈妈原本占的主色调是黄色(有时也是粉红色)。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5750596.jpg
《我妈妈》中的沙发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5842972.jpg
第六幅——请注意沙发、爸爸的袜子、电视机上的台灯

  这本书中关于小猪的形象变化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大家也差不多都有所发现,这里就不赘述了。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65957824.jpg
第八幅(看看猪形的变化)

 
  故事发展到在第十一幅跨页,朱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在地上闻食物,这时朱太太走进来。大家一眼就发现了妈妈的影子是圣母的形象。但沿着前面那个“沙发=妈妈”的线索,我们还发现在这一页中,沙发被特意地空了出来,没有人坐在上面(与第四、六幅跨页相比较),这大概也暗示着妈妈的缺席,一家人失去了倚靠。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049739.jpg
第十一幅——看看空着的沙发、妈妈的影子
 
  第十三幅跨页,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做家务,画面很清爽,颜色明快,说明他们很会做家务,也说明做家务也可以是愉快的。这幅图与前面妈妈做家务和妈妈走了之后爸爸带孩子做家务的插图相比,色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这一页中找不到任何猪的暗示。当时探长举着书给大家看图,由于隔得比较远,我隐隐地看到右边那幅图似乎有人脸的轮廓,两张床是眼睛,朱先生和熨衣板像是鼻子和嘴巴。当然这也可能完全是错觉。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143137.jpg
第十三幅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233492.jpg
第十四幅——特别留意红色和蓝色与第四、六幅的关系
 
  不过此时卫岗的束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难道这样的事情,只要妈妈一出走,情况就能彻底改变吗?呵呵,大家都认为现实并非如此,而且一般建议还是不要轻易出走的好(毕竟要和谐要维稳呀)。这是一本童书(仍含有童话的特质),故事表达了观点,虽然未必提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永远也不要放弃希望。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831745903.jpg
 
  关于最后一幅图“她把汽车修理好了”,飞天猪组的解读与前一日彩虹鱼组的解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太湖路一位老师最后略带调侃的解读把大家都逗乐了:如果把那辆红色的汽车看作学校的话,那么那位修理和驾驭汽车的朱太太便是几位女校长的形象了!一切解读皆有可能O(∩_∩)O哈哈~
 
  我们在一起,读到了书,读到了对方,读到了自己。

  【相关链接】
    [分享]如何构建一幅图(揭示图画书叙事的秘密)
    [研读会作业]阅读图画书入门的一点体会
    [研读会专题]如何从图画书的图画中读出故事?
    [译后记]我为什么喜欢《野兽出没的地方》
    [读书笔记]《野兽出没的地方》的编辑写给画家的信
    为孩子说故事的艺术家们(八)——桑达克的故事
 
阿甲整理于8月26、27日,8月31日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