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磊讲座《民间故事的当代性》随记随感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08102554543790.jpg

    
链接:2008“五色土”中国原创图画书年度论坛(9月-11月北航)
   
昨晚(11月7日)在北航听熊磊讲“民间故事的当代性”颇有意思。熊磊的演讲风格是那种颇有些自由散漫式的,很像是在自由地对话和聊天,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第一次听的人可能会抓不住脉络,但如果能耐心听下去,渐渐习惯了那种说话方式,便会有很多收益。总的来说,我感觉他的有些观点虽然表面上看有点偏颇,但仔细想来也颇为新颖,只是表达得尖锐些,立意也很务实。
   
听熊磊的讲座做笔记不太容易:) 我也只是随便记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随手加点儿联想。
 

   
讲座开始,我们一起欣赏了杨鹏制作的《小石狮》,非常棒,在网上可以看到:
    http://flash.17173.com/flashfile/2008–10-29/20081029142541244.shtml
 

   
第一个话题:第一本图画书的创作如何开始?

   
(这个话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和他们探讨如何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本图画书。五色土的初衷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们在校园里就开始创作图画书,并配合老师们的课程。)

    ☆
图画书的创作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有关。

    ☆
先看一本书,一位朋友的作品,他小时候是种棉花的。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编写的故事,用剪纸表现。《巨人与棉桃》。最后巨人爬上云朵。(看到这个地方,我联想到英国童话《杰克与豌豆》。当然,这个剪纸的故事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更像是一段心理历程)

   
☆《家树》,谭军。生活经历:生活在山里,父亲是木匠。70年代生人,从小镇上迁徙到大城市,这一群人大体上是这样的经历。视角的变化,从上面往下看、从下面往上看。

   
(借这三本书,熊磊希望学生们了解个人的经历如何影响着这三位画家创作自己的第一本图画书的。)

    ☆
如何开始创作图画书?60年代生的一些诗人对我们说:你们的生活没有典型性的事件,你们怎么创作?每个年代的人都是有一种生活共性的。这三本书,都是他们的第一本书。一般地说,第一本书往往是真实的,发自内心来创作的。一个时代的人,回忆自己的童年是有共性的,都有一种怀念在里面。

    ☆
同学们的创作,可以有三种:一种是从内心出发的;一种是表现自己的创作能力的;一种是关心社会的。第一本书,通常是切合自己生活的书,用自己的方式来说话。

   
比如,蔡皋老师创作的《桃花源》,就包含了一些对社会的看法。农业社会与工业化社会的人,在情感上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时代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森林大熊》的故事,表现的是工业化社会中的人的异化。

   
☆说说关心社会的相关作品。比如《我的小马》,这是熊亮到西藏时与一个孩子的对话。狗画的是藏獒。它是一种纪录片的状态,一种创作尝试。

    ☆
为什么要做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可选择的很多。它是一个现成的故事,但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蔡皋老师为什么选择桃花源,那是有自己的观点的。

    ☆
材料的选择自身就是观点。什么故事到今天还能打动读者?这首先是作者的选择,作者的观点。

    ☆
我们来创作民间故事是有表达欲望的。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那不是创作。伤悲时却能唱出一首哀歌,那是创作。

    ☆
真正值得一说的话是没有的,他只是在复述而已。

    ☆
我们在创作时,需要知道我们观众是谁?他们需要什么?

    ☆
中国孩子现在需要什么?现在的中国其实是两个中国:就图画书而言,十三亿人中有三亿人能消费,有十亿不能消费。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
只有你关心大家的时候,你的作品才会被流传。

    ☆
中国传统文化阴性的东西比较多。现在可能需要更加有力的东西。

    ☆
图画书是一种综合艺术。创作者关心的孩子和家长。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艺术已经不单是谈美或不美。有人解释说,当代艺术帮助人们更健康、更勇敢的面对生活。说法很多。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作品。

    ☆
我们为什么要去帮助乡村儿童?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底线是很可怕的。现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不平等。乡村儿童不需要同情,他们需要很好的教育,需要一些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道德底线一定要设立。

    ☆
说说第三种创作方式,就是创造力的展现。在这种书里,我们可以把那些沉重的东西去掉。以熊亮的《一园青菜成了精》为例。

    ☆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做什么类型的图画书。很有创造力的、很本真的还是很有思考力的。
   
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适合你的并不多。
 

   
第二个话题:中西方图画书的标准不一样

    ☆
日本有一位图画书大师我很喜欢。他说,灯泡是西方人发明的,对日本人很不好。因为日本(中国也一样)在美学上考虑室内光影的营造,但灯泡太亮了,无法营造那种气氛。在灯泡全照亮下,站在房里的人显得很傻。

    ☆
标准一定要定好,才能创作好。

    ☆
比如说《野兽出没的地方》是在西方心理学很昌盛的时候的作品。但现在中国心理学并没有这么发达。

    ☆
一种艺术家是说出真理的,但全世界不超过50个;但另一种艺术家是以各种方式传播真理的。

    ☆
怎样做出和国外的图画书不一样的作品来?其根本的东西,是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在支撑的东西。中国的图画书究竟有怎么样的特性?——我们自己还不太清楚,还在摸索中。

    ☆
当国家强盛时,自信心强的时候,外来文化也很繁荣,比如盛唐。所以要有那种强者的心态去做东西。中国味道主要还是信心的问题,倒不是说一定要这种风格或那种风格。

    ☆
学生时代就应该出作品、拿稿费。人生的成败是靠习惯养成的。希望习惯一定要保持下去。为什么学艺术?是要找一件事情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创作的工作可以给你更多的补偿。要保持一种终身创作的习惯。

    ☆
我们在寻找可以合作的画家时,要判断他的生活状态:你是否会被生活打败?出书了,拿到稿费了,才有信心做下去。第一本书就能打下基础。

    ☆
民间故事,最重要是选择文本。最近正在做的一本叫《杜子春》。佛教题材。空室生幻像。这种故事结构与《红楼梦》的幻梦相似。这个故事选择:第一,美学要素,一种说话方式,禅宗美学,作为技术上可以选择;第二,其内涵,当代人的状况,焦虑性,钱永远不够,习惯性贫穷,等等。

    ☆
比如有同学选择《咕咚来了》,选择它可能是为了表现控制和展现能力,创造力,做故事的时候要打上自己的烙印。借故事抒情。

    ☆
民间故事也能帮你说话。可以重新改编,赋予新的意义。最好的故事,是把自己的东西加入到故事中去。

    ☆
《苏赫的白马》,选择360度的地平线,为什么对日本人很有吸引力?在一个很压抑的空间这种绘画是能带来新的突破的。我们要想:什么是我们所缺少的,是应该加进去的。

   
☆《京剧猫之长坂坡》为什么会做?猫的花纹能和脸谱结合起来,怎样向孩子们展现脸谱艺术。即便是不懂脸谱,去看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出什么人是好、什么人是坏,谁是勇猛的?

    ☆
以京剧猫的画面为例:如何造成不稳定感?中国艺术的特征,舞蹈感,希望去表现一些美学的东西,作为一种实验。京剧是一种舞蹈的艺术。这本书设定艺术特点是什么。舞蹈感如何带进去?京剧的节奏如何带进去?

   
☆《看不见的马》中国艺术与酒,酒文化的特征,忘情歌唱。抒情的艺术。包括人物的眼神、动作。虚实相通。通过这种艺术手段讲新的故事、新的观念。

    ☆
前面两个都是京剧猫,前一个京剧猫是相当西方化的;后一个京剧猫是运用中国艺术的。这边讲动作如何传达精神的。东西方是表达方面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

    ☆
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其实中国的月亮最圆,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月亮上赋予了那么多的内涵。

    ☆
关于学生的创作。间接经验比较多。我看学生的作品时,看到的是——你看到了什么书,而不是你看到了什么生活。

    ☆
展示熊亮早期的图画书作品,水粉的应用、表达都非常西方化。我们看了很多画册、电影、资料,看到了他们的创作,然后来创作,这种创作不是原生的状态。我们现在的作品不再那么做了。要大量地看西方的、日本的图画书,然后要尽量全部忘掉。可以学习,但不要模仿。

   
(听到这里,勾起了我的不少回忆。早在2003年就有好朋友传给我奇异堡创作的插画作品,说是当时特别好的一个原创工作室。说实话,当时我看了颇为失望。其实我当时对绘画可谓一窍不通,看不出所谓技巧上的好坏来,但是仍然从直觉上感到失望,主要是那种画风感觉太“波隆那”了!而在细节和故事性上又很弱,也感受不到多少儿童的趣味。这是我当时很真实的感受。后来,与熊磊、熊亮兄弟结识,一年又一年下来,每次见到他们都感觉他们有新的进步,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他们实在是在非常卖命学习的状态中,也很善于自我的反思。短短几年下来,我感觉他们已经开始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了,而且也很愿意向与读者亲和,特别是与小孩子亲和的路上迈进,但又不是来迁就,只是找到了其中特别的趣味,与自己的人生自然契合了。可喜可贺!)

    ☆
早几年,做中国文化是没有信心的。

    ☆
图画书是培养感情的,可以给孩子注入情感的。如果不培养对固有文化的情感,让孩子爱我们能看到的东西。

    ☆
最重要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整个的教育都是西式的教育。但是在创作时,行不通。读者是没有义务扶持原创的。我们做的时候,要扬长避短。我们可能有些需求是老外所没有的,在输出到国外要有自己的说话方式。文化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自己的特质。

    ☆
现在所有的学生画画都是西方化的,从书上看来的。要学习中国化的东西,但要不断更新、更新。单纯摹仿西方是死路一条。在国际交流上是没有价值的。

    ☆
材料并不重要。毛笔画还是油画都不重要。关键是文化素养。

    ☆
多阅读当代美学的书。西方的经典图画书要尽量多看,看过后要忘掉;日本的图画书一定要好好研究。

    ☆
当你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把语言忘掉。但在刚开始时,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过渡。

    ☆
目前是原创图画书的初级发展阶段。以后可能不需要讲这样的话了。但现在需要强调中国文化元素。

   
最后,庄庄老师的总结很好,她告诉同学们在这段时间的论坛活动中,前面主要介绍的都是国外的优秀图画书作品,大家已经在计划尝试做这种风格或那种风格的图画书,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或《野兽出没的地方》的。今天熊磊在讲座上的提醒非常及时,希望有同学能用心创作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图画书。熊磊所说的“中国的月亮最圆”是因为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们赋予了月亮最多的内涵,最让人感动。庄庄说起今年夏天在香港遇到华裔画家杨志成(《狼婆婆》、《七只瞎老鼠》的创作者,三届凯迪克奖得主)时,杨志成指着他的一本新作中的月亮,很自豪地说,月亮代表了中国人的“闲”,中国人的闲与外国人的闲不同,外国人的闲是要到海边晒太阳、冲浪的,而中国人只有在心闲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闲,也只有心闲的时候才能赏月的。

   
说起来也很巧,今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也正好和余志滢老师在邮件里聊到了关于中国月亮之圆的问题,在邮件里我是这么写的:

关于月亮的圆,还有去到国外的朋友跟我说,
“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国内目前城市污染严重,弄得月亮都看不清楚了。
不过我还是相信中国的月亮更圆,
因为只有中国人才那么热衷于赏月,
从西方人发明的几何学原理看月亮终究圆得不够彻底,
中国月亮的圆是圆在心里的。
我总觉得“月圆”只是中国人心中一面很美的镜子,
人生总有缺憾,所以心中的月亮就总是要圆的。

【总体的感想】

   
总的来说,我理解熊磊在讲座中主要和学生们谈到的,是在图画书的创作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关于说什么,主要鼓励同学们说自己最熟悉的和最擅长的,从民间故事开始可以借用成熟的故事来表现自己;关于怎么说,特别提醒要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不要去简单模仿西方经典的图画书。

   
我想,熊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在对待西方经典和优秀的图画书方面,我认为还是需要努力学习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图画书应该“说什么”。图画书的诞生本身就是“童年的发现”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图画书里说什么,依赖于我们对“儿童”、“童年”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东方传统文化远远不够重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学的还很多。善于学习的学生从来不怕被老师“带坏”的。

   
在“怎么说”的问题上,我觉得传统艺术形式也有一个很长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在中国的传统里,一直有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分野,艺术史是文人写的,话语权是文人的。艺术似乎是离俗人很远的东西。可是今天图画书的读者,不能说“尽皆俗人”,但绝大多数算是“俗人”吧,尤其是小孩子们(我这里一点没有贬低的意思)。不过,虽然在艺术正史里的地位很低、笔墨很少,但民间艺术却是实实在在地滋养着世世代代“俗人”的。我在想,图画书里的艺术创作,一定主要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吧。所谓“来了,新民间——”,一定是要来呼唤那种新民间的艺术,那种能打动“俗人”们,尤其是小孩子们的艺术。在创作图画书时,艺术家们,艺术系的学生们,请一定要放下身段。

   
读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还有那本我特别喜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特别惊叹桑达克竟然能用那么经典的西方艺术风格,“格林童话”味道十足的故事叙述法,讲述那么地道的幻想故事,而实际上观照的是孩子日常的生活和心理世界,从而能让孩子们深深为之着迷。我们自然是无法去学得他那道地的西方味道,模仿自然是徒劳的。但他对儿童与童年的真切关怀,他所观照的儿童的现实的、心理的和幻想的世界,他那种将风格和内容完美融合的功夫,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些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不管是披着东方还是西方的外衣。
   
最近一直在想着这些问题,很高兴能听到熊磊的讲座,激发我一路又想下去。很愿意和大家继续交流,欢迎拍砖:)
阿甲(2008年11月8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