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博特·沃特金斯(Rowboat Watkins)是近年在美国备受赞誉的图画书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受小读者、家长和老师的喜爱,图画书发烧友也将其作品当做纾解压力的幽默读本,因为它们通常相当搞怪,但近乎荒诞的夸张幽默背后颇具正能量,富于教益却毫无说教感。在此新汇集的中文版“千万别惹小蛋糕!高能量小孩培养绘本”系列中收录了他的五本书,可以说是五个既搞笑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请允许我按照它们的英文版出版顺序一一介绍。
《千万别惹小蛋糕》 (Rude Cakes,2015)
这是在其笔名“罗博特”(Rowboat,原意是“划艇”)名下的处女作,曾有中文版,译为《坏脾气的蛋糕》(接力出版社,2016)。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坏脾气的小蛋糕的故事。这个蛋糕从不说“请”和“谢谢”,也不听从父母的劝告,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或道歉。他觉得自己永远不会犯错。然而,当憨厚到有点呆傻的独眼巨人将它误认为帽子戴在头上后,小蛋糕在一系列搞笑的冒险中接受了教训,并最终学会了礼貌和友善。
书中的教益显而易见。但最亮眼的还是罗博特充满表现力和幽默感的插画风格,互动性很强的文图叙事,小蛋糕和独眼巨人的形象设计也非常独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逗小读者哈哈大笑,并完全沉浸于故事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礼貌和友善的重要性。这样的作品,孩子和大人都很难拒绝,也难怪它获得了2016年杰克·艾兹拉·季兹图画书插画家奖的荣誉奖(银奖)。
《问个不停的小象》 (Pete with No Pants,2017)
这是“划艇”名下的第二本自写自画的作品,曾有中文版译为《不穿裤子的皮特》(中信出版社,2019)。书中小象皮特的形象更为呆萌,他在肆无忌惮的游戏中一直跟自己的裤子过不去(显然在儿童的想象游戏中,裤子可能会成为某种障碍),但他在四处探索和不断提问中却也有喜有愁。虽然故事里尽是些不说话的灰石头、自顾自的鸽子、惊奇围观的松鼠、冷静观察的猫头鹰,但幼小的读者可能会从中找到共鸣,体验日常游戏中可能的欢乐与尴尬。故事中那些有趣的设想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也展现了孩子无比活跃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象妈妈是一个能产生美妙平衡的角色——关爱和引导的角色,她始终陪伴在皮特身边,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如吃饭和洗澡。在皮特探索和提出各种问题时,她虽然没有直接干预,但通过提供安全和温暖的家庭环境,默默支持着皮特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正是她的关怀和包容,还有后来积极加入的想象游戏,使得皮特能够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
有美国的评论者认为,这本书的画风会让人联想到莫里斯·桑达克的早期风格(比如“亲爱的小熊”系列),还有让·德·布吕诺夫的“小象巴巴尔的故事”,这确实是很有价值的联想,经典童书往往能在天真幼稚、滑稽呆萌、明理睿智和温馨关怀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如果棉花糖会喷火》(Most Marshmallows,2019)
这其实是“划艇”名下第四本自写自画的作品。第三本是《从前有只大兔子》(Big Bunny,2018),那是一个将通常讲故事与听故事角色反转过来的搞怪睡前故事。而这个故事中的棉花糖,早在《千万别惹小蛋糕》的版权页图就出现了,那是拿着一只气球却被坏脾气蛋糕欺负的棉花糖,到了第四本书中,棉花糖不仅成了主角,还在最后成了无所不能且会喷火的棉花糖。这种夸张搞笑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反转,大概渐渐成了“划艇”名下作品的标志性故事趣味。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值得一提,“Most Marshmallows”直译是“大多数棉花糖”,罗博特本人显然很喜欢这种说法,因为从此之后,他在自己的简介中总会加上“is mostly a dad who likes to tell stories and draw”,直译是“(他)主要是一位喜欢讲故事和绘画的父亲”,这种说法在英文中虽不常见,但也容易理解,充满了温暖和亲切感。他特别强调自己,尽管是一位成功的绘本创作者,但最主要的角色是他女儿的爸爸!——这本身就有点小小的反转意味,对吧?而在这本书中,大多数棉花糖都享受着甜蜜蜜的日常生活,循规蹈矩却也可以说平庸是福,但还有少数棉花糖(其典型特征是爱看书且爱做梦)偷偷知道,即使是棉花糖的生命旅程也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
棉花糖的小小传奇聚焦于激励孩子们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说起来表达这种主题的童书也不少了,但这位“划艇”大叔的特色主要在于视觉方面的独特创意和幽默感。根据他自己的描述,这本书的插画是“用棉花糖、建筑纸、蛋糕撒糖、纸板、橡果帽、扭线、铅笔以及其他材料制作而成”,实际上更多采用了拼贴手法,让故事场景更像是儿童的手工游戏现场。这可以说是通过某种游戏体验的方式,要让孩子们能真切感受到,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有无限的可能。
《丑丑的美人鱼》(Mabel,2020)
小美人鱼玛贝尔的故事是“划艇”名下第五本自写自画的绘本,讲述一个“没有胡子”的美人鱼,通过一系列冒险和一段友情,终于接纳了自己的“缺陷”,也接受了独一无二的自我的成长经历。故事中的美人鱼种群无论男女老幼都长着胡子,而八爪鱼家族会出现七爪特例,这本身就是有点荒诞的对现实和常规想象的反转,而“划艇”大叔继续在故事中成功反转,让读者“看到”(当然也欣然接受)了如此美丽的“缺陷”。
接纳自己身体的所谓“缺陷”,其实是在当今世界颇被鼓励的常见主题,可以称为“身体自爱”(Body Positivity),倡导接受和欣赏自己(或他人)的身体,无论身体形态、大小、颜色或其他特征如何,都是值得自信和尊重的。这对于成长中的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外表的与众不同并不代表劣势,内心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划艇”大叔的这个故事在主题和情节结构方面谈不上有特别的新意,但在角色设计和图文表现手法方面独具创意,努力伪装自己却被唤作“裸鳃怪”的美人鱼、只有七只爪却能数到八十八的八爪鱼,无数搞笑的图像细节和一段在低谷中弥足珍贵的温暖友情,让这个讲述“特别”体征的故事显得非常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不睡觉,去火星!》(Go-Go Guys,2023)
“划艇”名下第六本自写自画的绘本是一个相当喧闹的睡前故事,讲述一群精力还没发泄完的不想睡觉的小子,想要四处奔跑,做各种激动人心的事情。从形象上看,那三个睡前瞎折腾的小子延续了棉花糖的形体造型,而四处漂浮游荡的状态又让人忍不住联想起桑达克《午夜厨房》中的男孩米奇。我想,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本向桑达克致敬的书。
书中闹腾的小家伙们喜欢各种交通工具的玩具,满脑子探索太空的幻想,这也是当下童书中几乎用烂了的素材。“划艇”大叔另辟的蹊径,主要体现在他唤醒了小家伙们不想数的无聊的绵羊,疯狂的羊们拆了家,将不睡觉的小孩轰出家门,送上太空。而“划艇”大叔也不是一味惯着小家伙们胡闹,而是在恰当的时机扭转了看似无法控制的混乱,由强大的月亮出马,转瞬间镇住了这帮小捣蛋鬼。画面叙事中的节奏感,让读者感受到荒诞搞笑与壮丽宁静之间无缝切换,也许这也是从闹腾到安静,直至准备进入梦乡的转换契机?
“划艇”大叔在插画上延续了他一贯的鲜明、活泼和充满表现力的特点,同时在故事中保持着某种必要的平衡,一方面展示了小孩子无尽的精力和对冒险的渴望,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休息和睡眠的重要性。这大概也体现了他“主要是一位父亲”的角色。
在拜读了“划艇”大叔到目前为止所有自写自画的作品之后,我不禁对他本人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为何能创作出这样的一些作品呢?
在网上搜寻其个人资料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趣,他似乎故意在保持某种神秘感,不愿意轻易以其真面目示人。所以,在其官网(www.rowboatwatkins.com)中只能看到他在2015年之后出版的几本书,还有他的外号(兼笔名)“划艇”的来历(源自其妻多年以来的昵称),除此之外,几乎一片空白,仿佛在此之前他什么也没做过。而根据他最近这几年接受的各种访谈来看,除了讨论那些作品和与创作相关的俏皮话,几乎什么个人信息都没有。
多亏有社交媒体和维基的帮助,我先找到了他妻子达娜·斯蒂文斯(Dana Stevens)的资料,连这位著名的影评家也在社交媒体上调侃自己的丈夫有些神秘兮兮的,有时,就算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人也未必了解他。但沿着这样的线索顺藤摸瓜,我渐渐勾勒出这位“划艇”大叔的原貌。
原来他的真名是罗伯特·温斯托克(Robert Weinstock),1967年出生于美国费城,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这位名校高材生曾做过平面设计师、图书编辑,2003年曾遭遇过一场让他丧失大部分味觉的车祸(或许也因此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然后到2004年出版了自写自画的图画书处女作《戈迪默·伯德的提醒器》(Gordimer Byrd’s Reminder),后来还出版了《巨型肉丸》(Giant Meatball,2008),以及两本自写自画的儿童诗集《食物也恨你》(Food Hates You, Too and Other Poems,2009)和《你能挖开它吗?》(Can You Dig It?,2010),还有他与帕姆·斯摩康博合作的图画书《我不是这样》(I’m Not,2010)——这些都是很好玩的书,最后这本也曾引进到中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但奇怪的是,改用笔名之后的“划艇”大叔居然对它们只字不提!
实际上,在2010年,发生了一件对他而言意义深远的事情:他和另外三位艺术家被授予了第一届“桑达克同仁奖金”(The Sendak Fellowship)!这个奖项的名称其实很难翻译,因为它与大多数荣誉奖励不同,每年获奖的两到四位艺术家是受邀住到桑达克居住的乡村偏僻所在,一住就是四周,远离喧嚣的日常生活,暂时不考虑经济上的问题,专注于自己特别想要创作的作品,同时可以观赏桑达克的原画以及他收藏的各种插画艺术品,与桑达克本人切磋(在他2012年去世之后就失去了这种可能),或与其他几位同道深入交流。所以,即使在桑达克看来,他们之间并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深入切磋的同道中人。
桑达克之所以设立这项很特别的奖项,主要是受自己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启发。他刚出道时,曾与露丝·克劳斯紧密合作过多年,有八年左右,他在每两周一次的周末,会从纽约坐火车去康涅狄格州的罗威顿,住在露丝及其丈夫克罗格特·约翰逊(“阿罗”系列的创作者)的家中,讨论创作中的作品,实际上也在接受这两位前辈的熏陶与培养。“桑达克同仁奖金”可以说是在复刻这一培养模式,一直运作至今,已有三十多位在创作路上的后辈艺术家深深受益。
罗博特·沃特金斯属于最初两届特别受益的创作者,因为他们非常有幸能直接与桑达克本人切磋。我猜想,这位“划艇”大叔在之后出版的图画书作品中不再使用自己的原名,甚至有些刻意地“隐瞒”过去曾创作过图画书的事实,可能是为了与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只用脱胎换骨之后的全新面貌示人。
如前所述,这位堪称新人的“划艇”大叔似乎从那以后,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将荒诞幽默与无说教之教益进行无缝融合,其趣味往往从小处着眼,尽管想象天马行空,但画面中的细节充满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儿童趣味。他可能基于对前辈的尊重和喜爱,有各种向桑达克致敬的创意设计,但在视觉呈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到的风格。
“桑达克同仁奖金”所设定的目标,用桑达克本人的话说,就是要鼓励获奖者“创作出既不空洞也不愚蠢的作品,而是原创的、能够激励并引发共鸣的作品。插画就像舞蹈一样,要与音乐相应和,应声起舞。”从罗博特·沃特金斯的“高能量小孩培养绘本”系列的这些作品来看,他应该是做到了。
阿甲 写于2024年6月26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