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光环,做回响当当的自我

《屎壳郎响当当》由中国童话作家汤汤与英国插画家妮娅·古尔德(Nia Gould)联袂创作,故事围绕一只争得“响当当”名号的屎壳郎展开,通过其在推粪球大赛中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荣誉、内心满足与自我接纳等颇为深刻的主题。这本书不仅在文字叙事上富有创意,插画风格也独具特色,使得整本图画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屎壳郎是大自然界中一种行为奇特的存在,以推粪球而闻名。不知读者是否留意过,它在传统故事和儿童故事中是说故事人的宠儿,常常被赋予某种视角奇特却富有启发的寓意。比方说,在《伊索寓言》中就至少有三则关于屎壳郎的故事,而在《屎壳郎和老鹰》中,弱小的屎壳郎差点以一己之力灭绝了老鹰这种强大的物种,连神圣的宙斯也奈何不得屎壳郎,只能采用变通方案保住了鹰族。看似有些污秽邋遢的屎壳郎,往往推着比自己身躯还大的大粪球(多少有点推巨石的西西弗斯的既视感),那种颇有些反差效应的坚持、努力和奋斗精神,贡献了一种能与儿童的好奇心相呼应并独具幽默感的神奇素材,不但作为故事角色的可塑性强,而且还可用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存在,的确不容小觑。

汤汤笔下的屎壳郎“响当当”经历了大半部个体生命的成长史:从一只热爱推粪球的小屎壳郎成长为大赛冠军,获得“响当当”的名号;然而,随着荣誉的负担越来越重,也随着自己渐渐变老,响当当患得患失,渐渐失去了对推粪球的热爱;最终,在一次公平竞争中失去了冠军称号,他却重新找回了推粪球的乐趣。尽管失去了“响当当”的名号,能推的粪球越来越少,但他依然享受着推粪球的过程,成为自己心中的“响当当”。这个故事巧妙地探讨了热爱与荣誉、内心满足与外在认可之间的对比,传达了坚持自我、坦然面对挑战与失败的重要性,以及内心平静和满足远比外在荣誉更加珍贵的思考。如此深刻的主题不仅适合儿童读者,也对成人读者具有启发意义。

作为童话作家,汤汤以其富有创意和诗意的文字叙事著称。在这本书中,她的文字更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每一句话都仿佛能让读者看到故事的画面。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如屎壳郎推粪球的动作、比赛的紧张气氛,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立体。她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让小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将屎壳郎推粪球比作推太阳和月亮,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而作为动物童话,这则故事还在不知不觉间包含了有关屎壳郎这种独特物种的趣味知识点。比方说,屎壳郎可以爬行,也可以飞行;屎壳郎之间确实存在可能涉及到推粪球的竞争行为;而屎壳郎的成虫寿命通常为几个月到一年……书中提到响当当“一连九届”都是卫冕冠军,但后面却写道:“时间从春天到秋天,他渐渐长成一只大屎壳郎,又慢慢变成一只老屎壳郎”,这就是在告诉小读者,这么多届的推粪球大赛,其实就发生在一年之内。汤汤似乎偏爱讲述这种涉及独特生命周期的故事,那本讲述蜉蝣一生的《太阳和蜉蝣》就是例证。

作为一本美丽的图画书,英国插画家妮娅·古尔德的插画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妮娅的插画风格温暖、明亮,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充满了童趣和幻想。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妮娅以擅长并热爱画猫著称,她借用猫的形象来讲述趣味艺术史的《当艺术家变成猫》(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cat)在欧美颇受读者喜爱。在这本书中,她笔下的屎壳郎及其动物朋友们一样都非常可爱。妮娅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和富有层次感的背景,营造出温馨而生动的氛围。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细节,从草地上的小花小草,到动物们的表情和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独立的艺术作品。

而作为通过图画来讲故事的插画艺术家,妮娅在汤汤原有童话的基础上还做了一些新的发挥,尤其是增添了许多其他动物角色,如猴子、蚯蚓、斑马、毛毛虫、蝴蝶等。这些角色不仅丰富了故事的背景,也增添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比方说,猴子在多个场景中出现,扮演了观众和互动者的角色,猴子的形象活泼可爱,特别能够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斑马、蝴蝶、蜘蛛、毛毛虫和鸟等动物角色也是作为观众和环境背景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使得故事更加立体而生动;大象因其粪便最受屎壳郎喜爱,它的出现使得情节更富有戏剧性。但最值得一提的是那条戴帽子的粉红色蚯蚓,它恰当地担任了裁判和组织者的角色,为比赛增加了正式感和公正性。蚯蚓的出现不仅使比赛更加紧张、有序,也通过其可爱的形象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

童话作家的创意与诗意,插画家的精湛技艺与图像叙事能力,两者相得益彰,为我们共同创造了一本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图画书。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奋斗的故事,更是一本探讨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保持初心的智慧之书。通过一只屎壳郎的成长历程,创作者试着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真正的幸福在于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远比外在的光环和荣誉更加珍贵。

阿甲 写于2024年6月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