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从前,有一个名叫强尼的男孩差点饿死了,一个老妇人给了他一颗种子(据说是仙女送的)。强尼埋下种子,精心打理了一个月(不知怎么他熬下来没有饿死),直到长出一朵精美的粉红色的花,然后他饥不择食地吃掉了花!尽管那朵花不顶饱,但让他能听懂动物说的话,于是他来到动物们扎堆的地方,和它们成了朋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那个王国里有个麦淇淋王子,凶暴贪婪(总之不是好东西)。然而有一天王子失踪了。国王贴出告示,悬赏寻找麦淇淋王子,把他找回来的人会得到很多钱,还有一个公主,并可一辈子住在王宫里。不过,王子是被关在一个洞里,由两条从不睡觉的巨龙把守着……

 
  然后呢?

 
  强尼会去救麦淇淋王子吗?怎么救?

 
  假如营救成功,强尼会得到赏钱和公主,一辈子住在王宫里吗?

 
 
如果你是一位很想启发孩子写作的老师或家长,不妨把这个故事线索讲给身边的孩子听,请他们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写下去。你还可以告诉孩子,这个故事原本就到这里戛然而止了,没有人知道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编这个故事的家伙正是那位全世界公认的故事大王:马克·吐温!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这么个“小儿科”的童话真是马克·吐温编的吗?真是的,因为他不仅仅是个大文豪,而且还是几个孩子的爸爸。为自家孩子编故事、讲故事,是全天下爸爸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是至高的荣耀)。我们这些凡人通常只好给孩子读书上的故事,大作家马克·吐温嘛,当然就得随手从自己的肚子里掏出故事来。根据他自己的日记,女儿们常常会“逼”着他讲故事,而且是随便指着某一本大人杂志中的插画,就让他以此为命题开讲。这位爸爸总是欣然就范,直讲到孩子们满意为止。
在这个温馨的家庭故事会中,一定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数不清的神奇创意曾经在此凝聚,又如烟一般消散。可惜当时没有录音笔,大作家自己也懒得把它们记录下来。千幸万幸,有了一次例外。在1879年4月的几个晚上,他们连续分享了一个强尼和麦淇淋王子的故事,尽管是看着一幅人体解剖图随口瞎编的故事,两个女儿(当时7岁的苏西和5岁的克拉拉)却强烈要求连续讲下去,这是对故事大王的极大鼓励。基于某种冲动或启示(或许他断定这个故事颇有出版价值),他终于用笔记记下了这个故事的要点。不过可惜的是,他没有写下故事的收尾。也许他们当时没有讲完,或者他对现场版结尾并不满意——总之,他留下了一个谜。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发现这个尘封之谜的是一位专门研究马克·吐温的学者约翰·伯德博士。“马克·吐温居然曾经试图写过童话”——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新发现。可是,看到那16页的笔记手稿,谁又能忍得住不去想“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伯德增补、续写,完成了故事,据曾经读过伯德版故事的评论家说,那是个忠实再现马克·吐温风格的故事,而且基于对那个家庭的了解,叙事口吻就像对那两个小女儿说的一样。可惜目前暂时无法读到这个版本,只知道(通过评论者的剧透)强尼成功营救了王子、得了赏钱、娶了公主——一个圆满的童话结局。


 
 
不过当伯德版本投到出版社寻求发表时,出版社却拒绝了,他们转而向一对年轻的童书创作者斯蒂德夫妇求助。菲利普和埃琳·斯蒂德联手合作的《阿莫的生病日》曾斩获凯迪克金奖,接着联手的《大熊有个故事要说》和《伦尼和露西》也大受欢迎,赢得粉丝无数。这几本书都有中文版,恰好是我翻译的。我和斯蒂德夫妇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确很年轻,却是相当罕见的安静且能沉下心来的创作者,极富创造力。与已故去100多年的大文豪跨越时间合作完成这个故事,他们怎能拒绝这个诱惑?他们埋头干了三年,无休无止地研究、推敲与尝试,最后完成文稿的阶段,菲利普独自在一个僻静的海狸岛上奋斗了10天,以至于这个岛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现在我们读到的就是这个斯蒂德夫妇版的“马克·吐温童话”。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怪,故事到底是斯蒂德夫妇的,还是马克·吐温的?答案是:都是——封面上的联合署名就是明证。

 
 
实际上,当一个原始的故事被别人重述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别人的故事。即使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改写或再创作,从而也成了译者的故事。所以比较极端的说法是,翻译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改写、续写,显然比翻译的“谋杀”嫌疑更大,据说用心配插画也有类似的嫌疑,因为它们都在将故事引向也许原作者根本没有考虑过的方向。所以,大家读到这个故事的中文版时,一定要有点心理准备,男神马克·吐温的童话很可能已经被斯蒂德夫妇和马爱农先后“谋杀”了三次!不过换个角度来想,假如没有这样的“谋杀”,又怎能重生呢?

 
 
《麦淇淋王子失窃案》如今这个版本的故事带有非常典型的(或许表面上看有点冲突的)两面:

 
 
一面在今天看来或许略嫌古旧,句子比较长,用词比较深,在讲述故事主线的过程中总忍不住含沙射影,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脆弱展开一番嘲讽,当然是裹着幽默的外衣。也许这样的处理是非常“马克·吐温式的”,至少是基于斯蒂德对他的理解。为了让这样的处理更为自然,菲利普不惜跳进故事里,把马克·吐温也扯进来,争论大到世界观小到情节走向、书中角色命运安排(如老妇人到底有没有死)的问题,如此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倒是可以弥补故事线索的过于跳跃。不过这样的处理,也让这本书在阅读难度上大幅提升,也许七岁的孩子也需要大人为他(她)朗读并适当讲解。

 
 
另一面是这个故事出奇的温馨,那个麦淇淋王子在故事中几乎只起到了一个代号的作用,男孩强尼是绝对的主角,他是那么的善良、沉静,而且坚定不移,那些动物与山洞里的人们(大概都是被忽视的群体的代表)都即刻成了他的朋友,连王后也都对他那么温柔。但强尼看起来好像并没有特别做什么,也没有很特别的本领,他只是总能谦卑且发自内心地表达与人相交的欢喜——如此单纯却温暖的情感似乎融化了一切。这显然不是“马克·吐温式的”,而是具有标志性的“斯蒂德式的”。在他俩合作的故事里,永远讲不够的主题是“友情”,其价值远远超过金钱、公主和住在王宫的待遇。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埃琳的插画让故事的单纯、沉静和温暖更是达到了极致。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接近《阿莫的生病日》与《伦尼和露西》,应该也是采用主要采用木刻的方式来完成的,总体上是那种淡淡的、似有若无的、相当怀旧的感觉。在菲利普和埃琳的心目中,这本书也是为马克·吐温的女儿而创作的。在扉页上还引用了苏西的一句话,那是她在父亲的传记中回忆12岁时的愿望:“我一直想要爸爸写一本书,一本会展现他那富于同情心的天性的书。”幽默却极其犀利的马克·吐温没有写出这样一本书,菲利普和埃琳帮他完成了。



 
 
也许特别忠诚的马克·吐温迷们未必能接受这样的“谋杀”,但我想即使他本人重生,也会同意一个故事本就可能有N多个版本,就算他本人续写的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把。仅就童趣与温馨的格调而言,斯蒂德夫妇的版本他也未必能超越。

故事的N分之一种讲法:麦淇淋王子的前世今生

阿甲
写于2017年10月31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