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我为什么要给大人讲童书?
“阿甲说书,专说童书,专门为大人说童书……”
这听起来是一个古怪的栏目,童书不是专门为孩子准备的书吗?大人为什么要读呢?
01
最好的童书,往往也是最好玩的书,大人何妨一读呢?
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他们大多都忘记了。”读读童书,是重新唤醒这部分记忆最好的法子。
不过《小王子》并非典型意义的童书,“哈利•波特”、“纳尼亚王国”传奇、《霍比特人》《圆梦巨人》……这些是典型意义的童书,至少你不会拒绝到电影院去享受根据它们改编的电影吧。享受这些故事,不但让人常葆青春,而且也还蛮时尚。
更具典型意义的童书是图画书,或者说是“绘本”,给一般人留下的印象是“字少画多”,最初涌入国内市场时竟惹得一些人在媒体上惊呼出版商“黑心”“抢钱”……
如今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图画书,越来越多从中品出了艺术趣味、哲理与诗意。当然,读图画书仍然是“奢侈”的,对大人和孩子都一样。不过,当下的阅读本身就已够“奢侈”了。
如果你实在拿不出更多时间阅读,读童书的确是很好的选择,因为通常童书比较短(一本图画书甚至可能5分钟就读完);但好童书的创意会让你惊叹(也许哪天就用到需要创意的工作中呢),好童书的寓意、余韵也常常萦绕一世……
读童书会让人特别放松(尤其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且暂时厌倦了挖坑追剧的生涯),属于不太消耗时间且更为健康的放松,因为好童书真的很好玩(我是不是已经说过?)……
阿甲说书,会品一品好玩的童书本身,但更重要的是聊聊这些童书背后的文化——你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童书文化已成为整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不过,说句实在话,愿意来关心童书的大人绝大多数还是因为身边有孩子——要养育的自家孩子、要教育的别家孩子。
这很正常,其实阿甲也是中途的皈依者,也是因为升级做了爸爸才有缘坠入了这个美丽的“兔子洞”。在此之前,阿甲做过法院的书记员、律师、教法律的老师,办过一个
“律考排档”网站,教许多人考过了那门号称中国最难考的考试。
当孩子来到你身边,这世界便可能全然不同。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因为有了孩子,你发现世界还有另一个“时空”,推着婴儿车,不小心就撞进了9又3/4站台……
当我们热切地想把孩子和美丽的童书牵起手来,最初一定少不了强烈的期盼与种种的焦虑: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读书了?几岁零几个月应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到底怎么读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到底怎么读才能让好书物尽其用?孩子不喜欢读怎么办?孩子太着迷又怎么办?孩子光爱听不爱自己读怎么办?孩子读书光爱好玩却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光爱听不爱识字怎么办?孩子只爱读这种不爱读那种怎么办?孩子光爱听不爱复述怎么办?孩子光爱读不爱写怎么办?……
阿甲从事童书的研究、推荐和儿童阅读推广已有16个年头,遇到的这类问题差不多也够编一本“儿童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了。请相信,这种种的期盼和焦虑实在太正常不过,不过奇妙的是,尽管问题浮现在眼前时真能让人心急火燎的,但过不了很久,你会发现与下阶段的焦虑相比,原先的问题不过是小菜一碟。
而事实上,当你千辛万苦搞清楚一个三岁孩子为什么会“那样”时,他(她)差不多已经四岁了!(也许你盼着此经验或教训可用于下一个孩子,但往往发现即使同一家出品的孩子,情况却大相径庭!)
而豁达的你,哪天蓦然回首,却发现那曾经的种种焦虑,已渐渐融入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美好回忆中……
03
阿甲说童书,会试着为你分担一部分的焦虑。
了解一点原理,适用一定的技术,会让我们与孩子一起体验的过程更为轻松、愉悦。为孩子讲读故事的实用技巧、亲子阅读十八招、图画书玩法十字诀……玩着玩着你甚至可能会上瘾(有不少先例可证)。
不过一定要记住最重要也是最简明的三字诀:读就好!——只有当我们放下种种也许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期盼”,放下种种的焦虑,轻松自在地与孩子一起享受其中,童书的阅读(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自己)才能达到“无用之用”的至高境界,或者说,童书的效能达到了最大化。
亲子阅读十八招都很实用,市面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工具书、育儿参考书能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但在阿甲看来,最有杀伤力的一招是在“十八招”之外,类似风清扬教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
当一个大人“不可救药”地自己爱上了童书,也因此很自然地打开了自己童年的记忆之闸,那么用什么招数跟孩子一起玩都可以“无坚不摧”了!
阿甲说童书,重点就是来探讨此“无用”与“无招”的可能性。当我们并不仅仅把童书当做工具,而是作为有趣且厚重的人类文化的载体,愿意敞开胸怀、融入其间时,我们可能就找到了与孩子共同进入的最佳入口:
借助孩子的帮助来理解童书,借助童书的帮助来理解孩子——以及自己的童年。
04
当我刚刚踏入社会时,第一份工作是在中级法院的刑庭担任书记员,所接触的多是刑事重案,时常处理死刑案件,还要赴法场参与验明正身。
很巧的是,远在外地的兄嫂因为工作太忙,不得不把一岁多的女儿托给爷爷奶奶照顾,我当时也参与其中,但主要负责陪孩子玩,并且记录下她每天的成长状况(特别是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然后一个星期汇总一次寄到远方去汇报。
那一年多是一段奇特的日子:白天我在做着一些生命走向终点的记录,晚上却在做着一个生命欣欣然成长的记录。我在想,生命的起始阶段,即使不一定精确地预告了终点,但也相当明晰地预示了方向。
正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他觉得对他一生所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来自其幼儿园的阶段。
还有许多心理学家,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家,在为成年人寻找解决精神问题的方案时,会努力回到其童年去追寻答案。
但许多人都近乎绝望地断言:童年一去不复返……是的,时间的确不可逆转,但是——这个但是极其重要——对于成年人来说,童年的体验仍然是有可能的!
观察童年、反思童年,自己读、与孩子一起读童书,都是绝好的通道。
05
许多身为父母的人都对此深有体验:养育孩子的过程,与孩子共同成长,相当于又体验了一遍童年。
一位妈妈对我说,她的童年几乎是一个没有游戏的童年,结果长大后她只会读书考试,不会玩。可是因为有了孩子,她有机会重新学习怎么玩,她学会了打陀螺、放风筝、滚铁环……
当然,童年除了这些,还有许多许多,特别是在那些来自全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好玩的童书中,你会读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是的,童年本来就存在许许多多,甚至有无穷的可能性。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在童书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也许你不再害怕“再来一遍”、“从头开始”,因为几乎所有童书都会告诉你,“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种对希望的张扬并非欺骗。希望,本就是非理性的,接近信仰的范畴。
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很可能是残酷的;但成长的经历同样也告诉我们,怀抱希望的人往往在残酷的现实中拥有更多幸存的机会。
你也许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对现实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成年人比儿童更需要阅读童书。
06
费尽口舌,阿甲说书,不过是想邀请你来一起畅游童书的世界。
这里有许多话题,其实并非童书所独有,也许涉及到所有人都共同关心的话题;
这里有不少方法,的确是引导孩子阅读和成长的实用妙招,不过它们更像是一座座方便的桥,过了桥你可以随意拆除;
这里还有一个最真诚的心愿:希望能帮助你,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享受内心成长的快乐!
阿甲曰:读童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阿甲写于2016年12月北京
欢迎大家订阅收听并踊跃评论(点击链接)——
现在起至1月30日,将从写出走心评论的用户中,抽取18名幸运听众,送出阿甲老师翻译、曾获得凯迪克大奖(绘本届的“奥斯卡奖”)的绘本——《公主的风筝》。参与活动的用户注意查收喜马拉雅私信。
特别感谢以下几位老师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