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夏天,我和几位趣味相投的好友,带着孩子们,一同踏上美国东北部的儿童文学之旅。行程设计之初并无明确目的,但大家把最想去的地方列出来:梭罗的瓦尔登湖暨奥尔科特的康科德、怀特的农场与缅湖、艾瑞克·卡尔图画书美术馆——这次旅程渐渐演变成了儿童文学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第一站:纽约

纽约既是方便的行程起点,也是我们专程去的,因为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正在举办一个展览——“童书
ABC:童书为什么如此重要?”(The
ABC of It: Why Children’s Books Mat­ter
)。这个展览已经举办了一年多,按计划早该撤展,但因为特别受欢迎而多次延展至今。策展人伦纳德·S.马库斯先生是一位儿童文学史学家,也是当今美国儿童文学界最受瞩目的评论家之一。他整理编注的那本《亲爱的天才:厄苏拉·诺德斯特姆书信集》不久前在中国出版,那是我带领的一个团队奋战了16个月的翻译成果。6月初,马库斯曾应耕林文化的邀请到中国来演讲,我们在北京相遇,一见如故。他听说我准备去纽约看他的展览,非常高兴,一定要亲自来做讲解员。如此盛情,谁能拒绝?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在一个不算太炎热的下午,我们在位于第五大道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门前的石头狮子像前会合了。那两座著名的石狮,一名坚忍,一名刚毅,已成为图书馆精神的象征,它们还曾在图画书《图书馆狮子》里露过脸呢!经过石狮,拾级而上,就踏进了颇为壮丽的图书馆殿堂。



展览就设在进门正对的展厅,几乎所有游客都会进去看一看。马库斯先生介绍说,这里的展品都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品,他获得许可进入地库,前后淘了好几个月,挑出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按照童书发展的脉络,分门别类陈列于此。于是,在展现十七世纪末美国最早出现的童书时,我们看到了美国最早的儿童圣经故事,而在关于儿童的不同观念时,见识了威廉·布莱克当年亲手蚀刻的《天真与经验之歌》现存不多的原本之一。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边看边聊,不知不觉间度过了两小时,好像一口气读了一本美国童书简史。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霍桑创作的童书,还有他长期住在康科德,与创作《小妇人》的奥尔科特一家关系密切;从洛克到卢梭,在思想上对美国童书创作的影响,比如怀特的《夏洛的网》被看作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续;《小熊温尼·噗》中各种布偶的原件(真的!大概是米尔恩捐赠的);《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里的那把伞(作者特拉弗斯的捐赠);一些著名的图画书创作者如婉达·盖格捐赠的原画;还有美国儿童图书馆员先驱如穆尔小姐们的贡献;当然也有不少被这些图书馆员们一度拒绝或禁掉的经典童书如《长袜子皮皮》……不过同行的孩子们更感兴趣的还是布置得非常有创意的《晚安,月亮》的绿色大房间、《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的各种奇遇……大家各得其所。


那天,热情的马库斯先生兴致很高,看完展览后,他邀请我和另一位译者晶晶去图书馆附近的一家酒店去喝一杯。去到门口才知是
Algo­nquin,许多著名的文艺人士常去那里,E.B.怀特嫌那里太奢侈而拒绝去,而伽斯·威廉姆斯却极偏爱,每次回纽约必去坐一坐。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傍晚,马库斯拉我们去格林威治村边的一家饭店,他和几位老朋友为庆祝《亲爱的天才》在中国出版而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晚餐派对。派对结束时已经差不多
10点钟了,马库斯仍旧兴致不减,提议到格林威治村去走一走,我猜他一定又有什么特别的介绍。果然,走到西12街的某个公寓楼前,他指着二楼的一间房说:“那就是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画《让路给小鸭子》的地方!”我问:“这就是他与马可·塞蒙合租的那套公寓?他还在此养了一群鸭子做模特的公寓吗?”马库斯得意地点点头。我不禁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笑着说:“是他(麦克洛斯基)亲口告诉我的!”

再转过一条街,指着一幢夹在两栋公寓楼间的白楼,马库斯说,那就是银行街教育学院的旧址,这幢楼的每一层刚好够做一间教室,楼的背后原本是一间实验幼儿园,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露丝·克劳斯等学员就是在这里学习并观察孩子们的。继续向北转过两三个街区,马库斯突然在昏黄的路灯光中站住了,很郑重也很神秘地指着对面公寓楼前的一幢独门的二层楼小楼,他说,那是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一处居所,她主要用作工作室和接待朋友、媒体的活动场所,《逃家小兔》《晚安,月亮》等书就是在这里创作的。结伴闲逛至此的五个人不禁也肃然起敬了,大家围过来细听马库斯如何发现这里、如何冒充购房者进去细细观察的经历,还有玛格丽特当年那些令人神往的趣闻轶事。在曼哈顿下城那条昏暗的小街上,我们似乎乘时光穿梭机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第二站:康科德

初入康科德已是晚上
9点,那真是个古朴的小镇,转了两圈,没找到一家正在营业的超市。打着白光的教堂和镇中心大会堂,映在幽幽的夜幕中,竟透着一种诡异。住在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要论宁静与安全,康科德当属美国排名前十的名镇,许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案,几乎可到夜不闭户的程度。

得了朋友的保证,凌晨
4点半我独自出发,步行穿过小镇,去往离酒店6公里外的瓦尔登湖。凌晨的小镇比前一晚更静,我疾步前行,希望能在日出前赶到湖边。黎明前的黑暗如裹着露水的叶子,有点沉也有点黏。听着脚下的碎石响,我突然觉得有点奇怪,整个小镇听不到一声犬吠。快到湖边树林时倒是见到了一条大狗,陪伴着一位老人跨过公路,钻进了另一边的树林。

从梭罗路拐上瓦尔登街,横过一条即使在凌晨也非常繁忙的公路,就来到了立有“瓦尔登湖州自然保护区”牌子的地方。这里应该就是梭罗提到的离小镇一英里的地方吧。我静静想了一下,如果是梭罗,会接着怎么走?我决定走右边林子更密、略呈上坡的小路,果然,走了一段路,就见到标牌:爱默生
-梭罗漫步小径。然后,我先看到了湖,再一转身,看到了梭罗小屋的遗址。我在遗址的石桩间站了良久,享受这一刻完全独处的宁静。跨出小屋,因循来朝圣者的惯例,在一颗鹅卵石上写下名字,放在遗址边的石堆中。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天公不作美,那天多云,看不到日出。我环湖漫步,惊奇地发现,湖里居然比岸上更热闹!一群游泳爱好者正在水里扑腾,远看倒像是野鸭戏水,但分明是叽里呱啦、嘻嘻哈哈的声音,非常快活。有几位全副武装的游泳健将,用自由泳匀速稳健地靠近岸边进行环湖游。相比之下,环湖跑步的人还少一些。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湖西面的林子有一条铁路穿过,我好奇地趴在铁轨上聆听,仍然很安静。我猜那条铁路应该是通向菲奇堡的,梭罗曾探讨:享受去菲奇堡的旅行,是应该先干活挣钱后买火车票去呢?还是应该直接就甩着手上路呢?这的确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不过这时,我看到东边的太阳已经从云端钻出来了,把这一边的湖水与树叶都染上了暖色,于是到湖边一处僻静的所在去读书。《瓦尔登湖》翻了几页,恰好找到我要读的那一段话:“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真的,我虽没有具体地助日出以一臂之力,可是不要怀疑,在日出之前出现是最重要的事了。”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同行的朋友早饭后来会合,大家都被瓦尔登湖的美所吸引,一时不想去别的地方了,更有爱水者立刻就想下湖。商议之下,我们决定上午还是先去看看奥尔科特家,下午更暖些时再下湖。


奥尔科特的故居很值得一游,尤其对于喜欢《小妇人》的孩子和大人。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书中一家人的特征和性情,与真实的奥尔科特一家非常接近,二姐乔就是作者路易莎本人,而不幸夭折的音乐天才三妹贝思就是现实中原本的三妹。奥尔科特家的故居由于种种原因,保存得非常完好,几乎就是路易莎创作时的那个样子。所以熟悉《小妇人》的读者到了这里,都感到特别激动。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令我们大开眼界的还有路易莎的成长环境,其父奥尔科特先生是位社会学家兼教育家,在家里给女儿们安排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还设计了严谨的作息表,可谓“家庭学校”的典范。他与住在附近的霍桑、爱默生是好朋友,常常聚聊;女儿与霍桑的儿子也常常一起玩耍,他们也常去爱默生的家庭图书馆借书回来看。路易莎和姐姐长大一些,去学校学自然史,老师就是梭罗!我们不禁感慨,这成长的圈子看来真的很重要!


下午去到瓦尔登湖时,那里特别热闹,游泳的、划船的,在湖岸的沙滩上晒日光浴的,还有小孩子满处疯跑的。这么有喜感却不宜思索的瓦尔登湖,恐怕是梭罗始料未及的。我们在一处较背阴的相对人少的地方下了湖,水温很适宜。我往深处游去,渐渐人越来越少,等游到湖中心,连游船也没有了。一口气游到对岸,居然不累,满心欢喜,终于理解清晨那群游客为何那么欢快了。往回游的时候躺在湖面上,看着蓝天,有一阵子完全听不到湖四周的嘈杂,想起梭罗曾多次独自在此泛舟、沉思,竟有点痴了。突然感觉水底涌来一股水流,冰凉透心,不禁打个激灵,赶紧翻身,向来路拼命游去。


第三站:缅因州布鲁克林村

缅因的布鲁克林,非纽约的布鲁克林。那是缅因州汉考克县布卢希尔镇下面的一个村。这本是个默默无名的渔村,却一度频繁出现在著名的《纽约客》与《哈珀》杂志上,因此也变得非常有名了。
E.B.怀特在布鲁克林村写的那些文章后来结集成书,就是他的散文集《人各有异》。实际上这位大作家的三部经典童话《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也都是在这个小村完成的,而《夏洛的网》在怀特看来就是在“讴歌谷仓”,那谷仓就在此地的咸水农场。怀特夫妇1933年来此度假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此地;次年,他们迫不及待地用6000美元买下了咸水农场;又经过几年痛苦的权衡与选择,终于在1939年从纽约迁居于此,并终老于斯。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我们住在布鲁克林客栈,这是村里唯一的一家。很巧,客栈的主人姓安吉尔,不过与怀特的继子罗杰斯·安吉尔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这位安吉尔先生是位退役的老船长,夫人是位退休的老教授,两人很优雅地经营着这家客栈,虽然只有五间房,但因为烹饪手艺远近闻名,所以生意还很火红。最有意思的是,闲聊中我们发现,如今大多数来此布鲁克林“朝圣”的游客主要不是冲着大作家怀特来的,而是冲着他的儿子乔·怀特。在小型海船迷看来,乔是一位“大师级”的造船师,他在
1960年接手了布鲁克林船坞,除了造船外,还传授造船技术。每年有许多发烧友从世界各地跑来学艺,拥有乔亲手造的帆船是许多人的梦想。可惜乔于1997年病逝,目前船坞由他的儿子继续打理。

那天清晨,我走到布鲁克林船坞,想看看海边的日出。可是去到才发现方向错了,在这个海湾,面朝的大海是向西的。我转身向着东边赶,眼见太阳从那边的小山后爬起来了。当我走到村中心的教堂时,太阳已经挂到了墓地中的大树上。我心中一动,怀特夫妇的墓地在哪里呢?趟着清晨草地上浓浓的露水,我在墓地里一排一排地搜索。那片墓地很大,而且有些墓碑上的文字很有意思,旁边的摆设也颇有一番巧思,我走走看看,差不多走到最后一排时,已感觉过了很久,也有点累了。可我还是没有找到。不对,还有那边那棵大树下,相对独立地立着一些墓碑,我想本该先去看看的。果然,怀特一家都在这里。后面一排是怀特夫妇与儿子乔,前面一排是继子罗杰斯·安吉尔一家。不过,年过九旬的罗杰斯还健在,这里只是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我将几朵野花放在怀特夫妇墓前时,发现树下还有一块墓碑被一株小松树挡住了,读不到碑上的文字。我好奇地拨开松树枝一看,惊讶地看到那是威尔伯·特拉普之墓。这位威尔伯先生恰好与《夏洛的网》中的小猪同名,不过生于
1915年,死于1995年,显然只是一位长寿的长者。当地人把他葬在怀特一家旁边,显然是个小小的玩笑,但我想怀特也会喜欢的。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那天我们经过北布鲁克林时,在咸水农场边短暂停靠了一下。那里已是私人农场,并不欢迎外人参观,所以我们只能在外面瞅一眼。与怀特当初画的农场图相比,目前农场的格局没变,谷仓还在老地方,但周边的树已经相当稠密了。站在农场边,向海那边望去,还可以看到一路缓坡直到大海。那年怀特夫妇抱着三岁的乔乘帆船从海上望过来,一眼就看上了这片农场。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怀特自己画的农场示意图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农场外一瞥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咸水农场背后望向大海


在布鲁克林村,除了下海划船或乘船,没有为旅行者准备其他项目。不过这里的周边却是大热门。向北大约
1小时车程,便是颇受欢迎的阿科底亚国家公园;向南大约20分钟车程,是艺术家们扎堆的迪尔岛,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夫妇带着两个女儿在那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那期间创作了《小塞尔采蓝莓》《海边的早晨》《美好时光》这几本经典图画书,后两本以海岛风光与小岛生活为背景,而《小塞尔采蓝莓》的背景却在布卢希尔(Blue
Hill
)——蓝莓山。

从怀特的咸水农场向北
4英里就是布卢希尔,在那一带闲逛,你会发现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片山坡特别像小塞尔跟妈妈去采蓝莓的地方。至于到底是哪里,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布卢希尔靠着大西洋,岸上的山地多岩石,山地间多有小湖,树林茂密,人口密度小,所以整个地区都很美,其实看风景不必去国家公园里跟人挤。另外这一带的龙虾也特别美味也非常便宜,未加工的生龙虾折算下来大约一斤40元人民币。据说怀特对捕龙虾也颇有研究,在那附近的龙虾博物馆里还有他撰写的“捕龙虾者小史”呢。

最后一天,在客栈主人的推荐下,我们去到迪尔岛旧矿场边的一个船舶俱乐部,准备下海划船,亲身体验一下图画书中的海上美景。可那天一早,天空又不作美,偏偏下起雨来。我们寻到俱乐部时,雨不但没停,还渐渐大起来。俱乐部的主人叫“比尔船长”,老船长很肯定地说,这种下雨天不能在海上划船——我们的心往下一沉;但他话锋一转,指着电脑上的卫星云图说,不过中午一点雨就停了,整个下午都可以划船——我们大喜过望,赶紧预定下来。



整个上午,迪尔岛上的大雨淅淅沥沥,倒是逛画廊的好时机。在小镇中心,每走几步就能见到一间画廊,里面的展品风格各异,有抽象的现代画,有浪漫的印象派,也有很写实的风景画。说来也怪,在这里看那些迪尔岛的风景画感觉特别亲切,虽然抬眼望出去已是风景如画,但转身再看画框里的风景,又别有风味,大概那是因为经过艺术家的眼睛和手重新处理过的。


眼看
12点半已过,雨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只好回俱乐部去退订。差不多一点钟,我们刚到俱乐部,雨好像突然间就收住了,太阳也一下子露出半边脸来。老比尔船长太神了!我们兴奋地找到向导,收拾东西、穿戴装备、找到小船、整理物件、陆上练习、宣布事项、咨询与翻译……经过好一轮折腾,终于可以下海了。



迪尔岛外的海湾散落着许多小岛,岛与岛之间相距不远,形成了一条条海上走廊,所以在晴朗的日子里,在这些小岛间划船感觉很惬意,与在湖上划船的感觉相似,只是要留意避让穿梭往来的捕龙虾船。一下海,我就在寻找麦克洛斯基一家曾经住过的那个小岛,但看来看去,发现经过的每个小岛都很像图画书中的那个。我问向导,小伙子笑着摇头说不知道。好吧,就当这里每座小岛都是塞尔的小岛吧。每座岛上都长着塔松,岸边都有岩石和很滑的海草,海滩上有蛤蜊,潜鸟游来游去,海鸥在自由飞翔……这里的哪座小岛又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划的船叫
kayas,据说就是印第安人划的那种独木舟,船体很轻很薄,坐在里面感觉就像直接坐在水里,贴着水面滑行就像在天空滑翔。那日雨后的一切都感觉特别洁净,非但天是纯蓝的,海水是澄净的,连白云都好像被洗过了一番。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第四站:阿默斯特

阿默斯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像个世外桃源,因为在进入阿默斯特之前要穿过连片的山林,山间的公路曲曲折折,树林稠密如原始森林。就这么走了很长一段路,突然就驶入了阿默斯特市。这里有连片的大学,中心广场如一座公园,主干公路边又有连片的大型超市……与几分钟前原始森林的感觉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


去阿默斯特的首要目的是去参观艾瑞克·卡尔图画书美术馆,这是美国第一间专门的图画书美术馆,成立于
2002年。那是艾瑞克·卡尔受到日本岩崎知弘美术馆的启发,与夫人芭芭拉一起创办的。如今美术馆已经收藏了上万幅插画作品原件,有三间展出的画廊,还有艺术工作室、图书馆和剧场,除了根据主题轮流展出藏品之外,还可以开展各种相关的活动。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活动是在艺术工作室玩拼贴画、在图书馆听图画书故事,以及在剧场看各种相关的演出。

最近的展览有三个主题:艾瑞克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在玩的视觉游戏——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那是个极富想象力的视觉盛宴,各位顶级插画艺术家好像在打擂台,各展神通;西姆斯·塔贝克插画艺术展,这位插画家的《约瑟夫有件旧外套》《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在中国也是颇受读者欢迎的;露易丝·菲茨修插画原画展,这位艺术家以儿童小说闻名于世,她的《小间谍哈瑞特》已有中文版,但读者往往没有留意她也是一位很有天赋的画家,她的插画造型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这里拒绝拍照,所以我真想细细地把每幅画都认真地看上一看,可是我同样好奇这里的故事人是怎么给孩子讲故事的,于是在故事时间赶紧跑去图书馆。听故事的孩子并不多,他们可以坐在地上,或者坐在家长怀里,家长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这天讲故事的是位略微发福的阿姨,故事的名字我没有听到,但内容大概是一个好奇的男孩折腾一段绸带的故事,她就这么静静地讲着,每到有一个新发现或要转折的地方就等等小听众的反应,果然,有两个孩子总是像托儿似的跑上去帮忙,把故事一路推进到最后的高潮。


听完这个故事我走回大厅,发现那里的毛毛虫原来也是一个小的故事屋,一位妈妈(或是爸爸)正和孩子一起躲在里面分享故事。感觉真是太温馨、太享受了!我想八九岁以下的孩子到这里来可能会感觉更享受。当然图画书发烧友,什么年龄来都会非常享受。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马库斯先生恰巧也是这家美术馆的理事,经他的介绍,我通过邮件结识了主管亚历山德拉·肯尼迪女士,她事先向我详细介绍了那里的展览与活动,并强烈推荐可以到美术馆外面的果园里去野餐。这真是个好主意!那天一早,我们就在当地最受欢迎的面包房买了面包,在中心广场的农贸早市买了些瓜果。于是在欣赏插画艺术之余,我们还在美丽的果园里享受了一顿美味的午餐。


可惜在中午之后我们就不得不离开了,因为阿默斯特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去“朝圣”,那就是艾米莉·狄金森的故居,她恰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女诗人。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狄金森家的老宅和大橡树


狄金森大概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宅女了。她这辈子很少离开过祖父最早修建的那座老宅,活动范围往往就在家里、花园中的大橡树下,还有相连的隔壁哥哥家,那是父亲为哥哥修建的,目前保存得更为完好。她诗中提及的橡树一眼可见,如今更是粗壮了。而她诗中常常提及的大片绿地已经看不到了,根据方位判断,就是老宅面对的主街道对面的阿默斯特学院的校区一隅。狄金森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积极参与过这所私立学院的创立。


带领我们参观这两幢老宅的女向导自称“乔”,感觉像个老教授,她好像连老宅的每一块砖瓦都知道来历,而且随口就能背诵狄金森的诗与书信中的片段,当那些诗句与眼前的场景、联想的狄金森的故事连成一体时,竟然能感觉到有一阵阵的电流。在一间旧屋子里,乔女士请大家都坐下,用一块展示板来演示狄金森是如何反复揣摩不同的用字可能,这让我想起贾岛的“推敲”,还有老杜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整个参观过程接近两个小时,但一点也不觉得疲乏。告别时,乔很好奇地问我们,她不知道对于狄金森创作的诗歌,非英语母语的人到底能不能接受。我很肯定地告诉她,我们很喜欢,而且中国有很多狄金森的读者。我想狄金森的诗好在比较短,但意象很丰富,读起来声音很好听,这很像中国的古诗,其实我们也未见得能读懂每一句诗,但感觉就是很有力量。乔听了也非常开心。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与老宅相隔不远狄金森兄嫂故居(保存得更为完整)

第五站:还是纽约

回到纽约,准备回国之前,我给自己留下完整的一天,专门来泡泡纽约公共图书馆,查查资料,并抽时间回顾一下那个童书
ABC的展览。

与我的预想不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总馆是个研究型图书馆,不能开架查阅图书,只能检索目录,然后请图书馆员帮忙调书。我先办了一个临时借书证,然后找了一台电脑来检索。因为搞不清楚状况,摸索了好一会儿也不得要领,一位图书馆员主动过来帮我查,查到之后让我把检索号抄下来。等看到我抄下来的书名和检索号,连他都觉得有点困难了,便让我去请教里面看来更资深的图书馆员。里面的馆员的确更为熟练,一下子就帮我找到了,但告诉我书在新泽西州图书馆,如果确定要的话,明天一早就能送过来。我说真可惜,明天一早我就要回中国了。她也觉得无能为力,不过在了解我的需求后(想找一些与儿童文学创作者相关的资料),她建议我到底层的童书部去看看,那里是开架借阅的。我想对啊,本来就该去看看穆尔女士们创办的那个童书部。


半天下来,尽管没能找到我想要的书,但也顺便拉拉杂杂翻了一堆童书。匆匆浏览之下,感觉好书实在太多,还有太多的书其实我还一无所知。于是我暂时放弃了搜索计划,决定再去认真看一遍马库斯的那个展览。


独自观展的最大好处是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与思考。我先将这个展览大致走过一遍,终于对它的结构看得更清楚了。它让我想起马库斯写的一本美国童书史《童书守护人:理想主义者、实干家与美国儿童文学的成形》(
Min­ders
of Make-Believe: Ide­al­ists, Entre­pre­neurs,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是的,这个展览的主要思路来源于此。

心里豁然开朗后,我打算再次愉快地看看那些馆藏的宝贝。这时走进一群新的游客,看来不像普通过客,因为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优雅的女士在引领,他们时不时还会探讨一下。我也凑过去听听那位女士的讲解,果然非常专业,似乎比起马库斯也不逊色。她很平和地娓娓道来,几乎把当时参观的大多数人都给吸引过来了,大家也很配合地为她降低了相互间谈话的音量。


美国儿童文学的夏季之旅

当这位女士带队走到那间绿色的大房间时,几乎所有人都围拢过来,因为她已经拿起了那本《晚安,月亮》,就这么随口为大家朗读起来。当她读到书中的“老太太”时,我忍不住笑了,那不就是她自己吗?随着一声一声的晚安,所有人都渐渐静了下来,等到她读完最后一句“晚安,所有的声音”时,听众都愣在那里,直到她问“是不是都睡着了?”大家才哈哈大笑并奉上热情的掌声。


是的,美丽的童书带来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并不专属于孩子们,而应当属于所有人。


 


阿甲

写于
201496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