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组长邹燕芳的整理!内容涉及以前的讨论、邮件和本次研读活动中的临场记录,整理的难度很高。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慢慢看明白了,应该会有些启发的^_^原文地址:照见另一个“我”——李奥尼的作品解读作者:红泥巴研读会 这次的研读会是在前期童鞋们轰轰烈烈地交作业后进行的。
前期准备作业中:
一、姚晶晶童鞋的拍砖引玉
Matthew’s
Dream开始抛砖引玉源于与美术及音乐的一次邂逅(博物馆之旅),Matthew寻找到了他的梦想和精神的家园。全书最出彩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His
largest painting now hangs in the museum. When asked about the
title, Matthew smiles. “The title?” he says as if he had never
thought about before. “My
dream”。确实,挂在博物馆的Matthew的作品取材于他的梦境,这是dream的一个层面的意思,另一层意思也包含了美术是Matthew连接现实与理想梦境的一座桥梁。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来源于梦境,或灵感或激情,像是天启。这也是艺术的不可预知和神秘所在。艺术具有直入人心的穿透力。一个人中了艺术的魔后,或许它的世界(正如Matthew的世界)从此就彻底地和常人不同了。这本书谈到了美术,谈到了音乐,是我从18本书中随手拿出的第一本,居然和我们昨天的话题如此契合。冥冥之中,似乎一切皆有安排,有意思。。。
二、阿甲老师的诗意解读
是李奥尼绘本原文,是我翻译的一些李奥尼的书的原文,因为我习惯了翻译每本图画书都事先敲打成文字,打印下来观察。文字离开图画之后,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安东尼·布朗的文字必须与图画放在一起才有特别的趣味,但李奥尼的文字似乎单独也成篇,是颇有诗意的寓言。
三、黄建萍将阿佛与寒号鸟对比解读
1959年,李奥尼49岁,处在事业最巅峰的他打算在50岁退休,去追随更具创意的生活,从纽约移居意大利。而恰在这时,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使他找到了后半生的事业。当时已当了爷爷的李奥尼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乘火车回家,为了打发无聊的长途旅行,他随手从身边的杂志上撕下几个彩色的纸片给孩子们编了一个故事—小蓝和小黄,自此他的第一本童书出版了。
在接下来的35年间, 李奥尼先后为孩子们写/画了40多本童书,其中4本获得凯迪克奖:Inch by Inch/一寸虫(1961
Caldecott Honor book),Swimmy/小黑鱼(1964 Caldecott Honor book),
Frederick/田鼠阿佛(1968 Caldecott Honor book), Alexander and Wind-up
Mouse/亚历山大和发条鼠 (1970 Caldecott Honor book)。
李奥尼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书向孩子们讲述了关于分享、合作、保持个性、和平、人权等很多严肃的主题,但在他的书里找不到任何道德说教的味道,因为他总是能借助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来打动全世界各地的孩子,让他们觉得他的书首先是好玩好看,至于书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相信孩子们会用一生慢慢地体会。
李奥尼的书涉及题材极为广泛,由于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法西斯在欧洲的兴起,身为一个国际反法西斯组织(主要由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组成)的一员,对和平及人权的强烈拥护常常反映在他的故事里,例如The
Alphabet Tree写于越战期间;Tillie and the Wall发表于柏林墙被推翻前8个月;Nicolas, Where
Have You Been?
讲述了如何克服偏见。可以说李奥尼的每本书都值得拿来讨论,鉴于时间和篇幅所限,在这里我还是想聊聊我读的第一本李奥尼的书,也是我最爱的那只小田鼠–阿佛。在谈阿佛之前忍不住先赞一下阿甲的翻译,阿佛,真的是再确切不过,既不失小田鼠的俏皮,又点出了阿佛已经达到的佛一般的境界。原文是Frederick,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翻译成阿佛的吗?
在之前的邮件里我曾提到过阿佛对我的冲击,在这里再重复一遍,以免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人觉得没头没尾。记得我一听故事的开头—大家都忙着干活,只有田鼠阿佛在偷懒晒太阳,让我一下联想到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寒号鸟》,故事里的寒号鸟和阿佛一样,夏天别人都干活的时候,它优哉游哉地享受着阳光,结果因为没有存储过冬的粮食,在寒冷的冬天里连冻带饿,死了—当时心想,外国的作家也和我们中国的老师一样要教育孩子们从小努力学习,免得长大被冻死饿死(我的老师当时是这样给我们总结中心思想的),然而故事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满心的“羡慕妒忌恨”:享受阳光和美景在中国是要被饿死的,可在美国是能成为艺术家的!自此存储阳光和色彩这一全新的理念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对我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拿寒号鸟和阿佛做对比,我并不是要说中国人都是寒号鸟式思维,美国人或西方人都是阿佛式思维,我也不是要说温饱阶段的人大多像寒号鸟,富裕阶段的人大多像阿佛,其实每个国家、每个阶层都有寒号鸟和阿佛这两种人,国庆长假聚会时和我的德国朋友聊起Frederick,她说那也是她的最爱,我接着把寒号鸟的故事讲给她听,她立即表示自己是寒号鸟式的人物,她说她冰箱里存的食物在任何时候都够全家人吃一星期的,她无法忍受家里的食物只够吃一、两天的,她永远都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有寒号鸟和阿佛这两种人,它们代表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即弗洛姆所说的“重占有”和“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占有式生存的人希望占有一切—事先把能想到的一切都搞定,让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谓Prepare
the
future(虎妈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而重生存的人则随遇而安,他们更看重眼前,让自己尽量享受当下,而不是把每一个当下都变成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而丧失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
必须承认我一直是按照寒号鸟方式被教育和思维的:当我是一个孩子时,我努力克己,放弃享受阳光和色彩以免冬天被冻死饿死;当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更加努力以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我为人母后,我又在为我的孩子们准备他们的未来以免落得寒号鸟式的下场。。。人到40才突然意识到,可怕的寒冬也好,美好的未来也罢,都在我永远无法企及的明天,而我的这种寒号鸟式的忧患意识恰恰让我忽略了当下,把每一个当下都变成是为了将来所做的准备,从而完全忽略了当下的存在,因为我眼中只有未来的目标。其实没有今天,何来的明天?如果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为明天而活着,那岂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我们不妨也学学小田鼠阿佛,让自己尽量活在当下—如果觉得存储谷子、坚果还算好玩,那就加入劳动,存存谷子和坚果;如果觉得这种劳动实在无聊,想静静地坐在那儿欣赏阳光和色彩,那就充分享受这一刻,而不必纠结于冬天是否会饿死。阿佛传递给我的是一种不粘不黏的心态:能享受阳光的时候就全心享受阳光,寒冬来临则享受寒冬,为大家吟诗作赋,而不是我们通常有的粘连或者说纠结的心态:享受阳光时担心冬天会被饿死,寒冬来临后又后悔当初没好好劳动多存点粮食而只顾着享受阳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阿佛已经是一位修行极高的禅者了,难怪很多人把它当成瑜伽修行的书,其实它不仅适合瑜伽行者,也适合佛家修行者和所有希望活在当下的各派别修行之人。
所有热爱田鼠阿佛的人们,在你们忙着“存贮冬粮”的时候也别忘了忙里偷闲享受一下眼前的阳光和美景,不要总是把存贮阳光和色彩变成一个美好的目标,等手头这个工作做完、等年薪达到了多少多少、等孩子们长大以后。。。没有人知道等到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我们总以为美好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其实它已经在消逝,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只有眼前这一刻。
四、杨庆华童鞋的分享
分享LEO的英文版绘本:FREDERICK,FISH IS FISH,INCH BY INCH,PEBBLES.
五、王丽燕童鞋分享
关于“A Color of His
Own”的解读,我非常喜欢!这几天,我作为博士一年级的新生,参加了数场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发表论文、在SSCI、SCI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论文的重要性,感觉从学校、到院系、到具体的专业,都在提醒研究生以发论文、完成毕业论文为目标。听多了,不禁有些难过:怎么没有人强调要学习关爱自己、提高自我修养;强调要学会观察社会、关心他人、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师范院校(华东师大),怎么不强调要学习如何做老师、如何教育学生,不强调要多了解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
六、李玲童鞋选择与孩子们一起分享
七、董英童鞋分享《the alphabet tree》读后感
昨天随手挑了这一本《the alphabet
tree》,慢慢的去读,去看,两只蚂蚁的谈话引出了这一段非常感人,生动并激励人心的故事————每一个字母,让我想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开始独立的个体自己可以生存,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一样,我们都是各过各的,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平等交流。当遇到灾难时,字母们一个个被吹走,而人呢?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有时我总在想,人类总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才会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只能表达其中的一点点而已。当所有的字母抱成一团,其实它仍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一盘散沙。会不会一攻即破?人类需要点金石,而此时的funny
bug就是这些字母树的引领者。社会团体需要好的领导人,而不是一味的煽动,只是建议就好,有点组织能力。字母们组成一个个的词,虽然大风吹不走了,但还是有些欠缺这时来了一只可爱的caterpillar,粉红色的毛毛虫非常可爱,但这里我不知道李奥尼为什么在选择人物出场的时候都会用这么漂亮的颜色?我觉得是吸引人的眼球,但一定会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当毛毛虫出现,给字母们意见“你们为什么不组在一起形成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些事情呢?字母们组成了一些句子,但毛毛虫说“you
must say something important“正确的引导,让本是散乱的字母们最终组成了一句“Peace on earth
and goodwill toward all men “毛毛虫将组成句子的字母带走,字母们问它要带它们去哪里时,毛毛虫说了句“to
the president”to the
president,这是一句可以让人无限回味的话。期待大家有更多的解释。读完了故事,联想到现在眼下的事情,如果有这样一位伯乐去引导百姓们,理智对待游行,理智对待爱国这件事该有多好啊。或许我是在正确的时间读到了这本正确的书籍,感觉李奥尼的形象在我心中彻底改变了。喜欢他的画,喜欢他的表达。每一部作品都是那么的经典。无论有意义也好,无意义也罢,我要一本本的将他的作品读下去。
八、阿甲老师冒险分享《手拿棕色画笔的女孩》
这确实是一本相当重要的书。站在成人的角度,似乎比较容易对李奥尼的作品说些什么,但孩子们到底如何接受?接受的状况如何?我一直是非常好奇的。这本书给了我们非常不同的视角。
比如《田鼠阿佛》,书中的孩子们似乎完全不在乎阿佛的看来“自私”的举动,毫不费力地接受了,而且主要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去看待。
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终究难免患得患失。比如我们看到阿佛原来是个艺术家,是个诗人,于是不但接受了他,也爱上了他。可是,阿佛假如什么也不是呢?他只是喜欢发呆,喜欢遐想,喜欢收集颜色和词语,却不会画画,不会作诗呢?作为朋友或亲人,我还会接受他吗?
我爱诗,却不会写诗,仍然拥有阿佛那样发呆而不干活儿的权利吗?——总之,进入成人的现实逻辑总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呵呵。
孩子们对李奥尼的理解,似乎更倾向于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哈
九、姚晶晶童鞋再次分享An Extraordinary Egg
勾画出了诗意般栖息的人的特征:独行侠;充满好奇心;享受发现的过程;爱探究,爱在私密空间里静静思考。
–作为区分,以Marilyn为代表的大多数人则表现为自以为是 ,多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冒险)
–在回答艺术家是怎样的一类人后,作者也回答了艺术有什么用的问题:Jessica每天乐颠颠出门去探索,每天都丰富着自己的经历:他喜欢去拣其它两位同伴觉得没什么特别的鹅卵石,这才有了他带回一只鳄鱼蛋的经历;他在水底玩,被水草绊住了,这才有了鳄鱼救他一命从此两人结成不同寻常朋友的经历;他喜欢探寻没去过的地方,这才有了遇见红蓝鸟的机会,并在小鸟的带领下,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一路寻找鳄鱼妈妈的经历;他喜欢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占有朋友的结果,所以它离开鳄鱼时才不会感到失落,而是急匆匆地回家把它的新发现和他的同伴分享。
–在诗意的栖息中,主人公Jessica日子过得丰富而不同寻常。Jessica拥有一颗艺术的心,普通人心目中普通的鹅卵石在它心中便是形状、质构、色彩的美;普通的青蛙看见水里有动静就吓得要死,Jessica溺水了却像没事人一样,说“我没事”。读到Jessica和alligator分手时,我想,Jessica该为朋友的离去而有点伤心吧?不,Jessica才不伤心呢,他又乐颠颠一路跑回家,急迫地要和他的伙伴分享他的重大发现。没心没肺的艺术家啊,他们永远没时间伤心或失落,他们永远不会停下找寻新的目标的目光和脚步。Jessica的生命品质因为艺术而得到了提升,小鳄鱼也因为艺术的阴差阳错而找到了家(世俗的功用也有一点吧)
还有些童鞋的准备资料,我没有整理,等我们相聚在红泥巴,分享关于李奥尼及其作品。
研读会是在童鞋的提问中开始的:《小黄与小蓝》中故事如此简洁,还有李奥尼的其他作品虽是多角度阐述故事,但是为什么他能如此有魅力,影响了很多人创作图画书?如何欣赏其作品?
立即就从童鞋抢着回答,有从自己阅读的体会说开,李奥尼的作品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鱼就是鱼,李奥尼就是那只眼,通过他聚集了一群鱼“童书创作者”,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勇敢地往前走。有从美术角度出发,他是粘贴画进入童书创作的第一人,他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材料上进行突破,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阿甲老师讲述了李奥尼创作小黄与小蓝的故事,在一次短途火车旅行中,李奥尼用从杂志上手撕下来的色块为5岁孙子和3岁的孙女讲故事,精彩的故事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于是经过一番整理和制作便成了经典的《小蓝和小黄》。从此,李奥尼又多了一重身份:儿童图画书大师。他本人虽然不是创作儿童文学科班出身,可是他这个圈外人带给圈内人不同的感受。李奥尼在图画书的创作上似乎没有受过来自传统童书界的任何影响,与编辑之间的关系也很独特。李奥尼自然很愿意告诉编辑他的下一本书可能是基于什么创意,但直到他把创作完成的书拿到出版社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书的具体内容。李奥尼非常自信地认为,他近乎完美的创作能给大家带来惊喜,而实际上确实每次都是如此。这位艺术家兼设计大师甚至将字体都设计好了,他一直选择一种很老派的字体(Century
Schoolbook),因为他感觉这种印刷字体最便于孩子们辨认。而关于文字选择怎样的字号,与精确到应该放在页面的什么位置,这位设计师也早已精心地安排。人们常常更多地谈到李奥尼的绘画,但他对文字其实同样非常考究。编辑们将他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除了赞叹他创作的故事寓意深远之外,也在赞叹他的文字简洁、清晰而富于诗意。他的图画书文字虽说能让小孩子直接读懂或听懂,却不是那种专门说给小孩听的腔调,因为他的故事是讲给所有人听的。反复揣摩李奥尼写下的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有时我感觉也是相当的老派,更像欧洲人的英语而不是美国人的英语,其文法的严谨规范堪称范本,而其在字眼上的选择却非常富于个性。他似乎并不当然地选择一些常用词,而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更有原始趣味、更富象征意味的字眼。还有童鞋结合李奥尼的传记来整体解读其作品,李奥尼本人是个兴趣非常广的人,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都非常喜欢,他从各个领域汲取营养,应用到他的童书创作中,所以其作品表现了多种风格。李玲童鞋分享了她在不同儿童分享其作品的感受,在云南乡村学校,玛修的梦一瞬间打动了所有的孩子,在听力有障碍的孩子里,孩子们要上前摸突出的色块,特别是美梦被打断,回到暗淡的现实,然后现实有变美丽了,是因为泪水的作用,还有熟悉的音乐。黄建萍组长谈她阅读的体会是跟自身经历有关,是在解读自己,在书中发现另一个“我”。海嘉学校的老师说在二年级读田鼠阿佛,然后孩子们也跟着创作,最神奇的是《练武术的小田鼠》。李奥尼的叙述不是连续性,不用一本作品,其故事与主题还有人物都是连续性。李奥尼的作品魅力除创作一本本经典图书外,还创作了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代号,如田鼠阿佛式收集阳光,“小黑鱼”。李奥尼的图画书在当时看来很前卫,但是在今天我们看来还是老套,但是他很神奇,每个作品都是他自己,不同时期的自己,比如小蓝和小黄可以看作自我的消弭与重塑,小黑鱼是群体中的领袖,哥尼流则领风气之先,阿佛是具有魔力的诗人,玛修是在发现世界的同时发现自我的艺术家,而如《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自己的颜色》和《鱼就是鱼》都在讲述一个自我认同的过程……仔细想来,他们又或多或少就是李奥尼自己。接着有童鞋讲述了艺术的作用,艺术家更好地认识世界,用艺术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能发现满地的落花在灯光下变成“地上洒满了星星”美丽。在讨论“Let’s
make
rabbits”时,我们除感受了画面的动与静外,还讨论了影子的作用,如真实的胡萝卜有影子,兔子变成真兔子也是因为有了影子。也许这是一种隐喻,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跨越点。
下一次研读的主题是安野广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