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聊爱的修行之八卦篇——话说一位遗弃孩子的妈妈……

  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很八卦,中心思想大概是:遗弃孩子这种症候是可以遗传的。需要事先说明,故事里说的遗弃并不都是法律意义上的遗弃,更多是指心理意义上的遗弃。
 
  基于这样的中心思想,我要说的这个故事也是很灰暗的。我认为读这个故事的最佳背景音乐是涅槃乐队(Nirvana)或者说柯特·科本(Kurt Cobain) 的《所有的歉意》(All
Apologies)。事实上,这几天一想起这个故事我就会听这首歌。那真是一首很有魔力的歌,一听起来就让人心里灰灰的,可是停下来又想要听,接着听又是灰灰的,如此循环……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3452976.jpg
柯特·科本(Kurt Cobain)

如果这首歌也令你心灰灰的,请先接受我的歉意(∩_∩)
 
  所以我还是赶紧把这个灰灰的故事写成文字吧——
 

  从前有一位妈妈,她的女儿一出生就被她遗弃了,更准确地说是送到寄养院,然后被不知什么人收养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觉得主要原因吧,还是因为她自己出生不久就被父母实质上遗弃了。
 

  许多年后,她的女儿几经辗转找到了她(不知为什么她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找自己的女儿)。一夜之间,这位妈妈不但有了一个做心理治疗师的女儿,还有了五个外孙,其中一位外孙女还是一位特别有名的摇滚歌星。不久之后,她的外孙女和另一位更为有名的摇滚歌星结了婚,全世界凡是听摇滚的歌迷没有不知道他们的(如果你听从了我的建议,没准这会儿就在听他的歌吧)。不久她的外孙女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可是却因此陷入了一场与儿童权益保护组织争夺女儿抚养权的官司。后来官司打赢了。后来外孙女婿自杀了,据说这个事件的影响之大甚至超过当年肯尼迪遇刺(如果考虑到之后自杀歌迷追随者的数字的话)……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位妈妈并没有告诉女儿,她真正的生父到底是谁?她女儿这辈子也过得相当混乱,自己当妈妈后不久也与丈夫离婚了,女儿(也就是那位大歌星兼影星)三岁时也被她扔给亲戚去管了。似乎她这辈子的所有努力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妈妈、爸爸到底是谁。终于,在她生母68岁时找到了她,而且发现她居然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可是显然她对这位大作家妈妈关于生父的解释不满意,仍然继续想尽办法,最后居然动用了高科技DNA亲子鉴定!
 

  就在几年前,这位妈妈的女儿终于信心满满地向全世界发布,她通过DNA技术找到了自己的生父,竟然是一位地球人都知道的电影明星:马龙·白兰度!
 
  怎么样,这个故事真的很八卦吧?如果想听的话,我就开始说了——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3555511.jpg
葆拉·福克斯(Paula Fox)
 
  我要说的这位妈妈名叫葆拉·福克斯(Paula
Fox,1923-),1978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她的那篇获奖感言特别精彩,因为那篇文字我特别记住了她——《想象的漂流瓶》——想象一下,那是多么美的意象!你把美丽的想象装在一个漂流瓶里,放进了大海,不知道拾起这瓶子的会是谁?这让我也联想起那本《海底的秘密》。
  葆拉的作品译介到中国来的不多,目前正式引进版权的好像只有一本,就是《月光之号》(The Slave
Dancer,也曾译作《跳舞的奴隶》或《“月光号”的沉没》)
,这本书曾于1974年获得凯迪克金奖。
 
http://www.hongniba.com.cn/bookclub/images/books/book_20004637_s.jpg
 
  在葆拉2001年发表的自传《借来的华服》(Borrowed Finery)中,第一句话是“我生下来便被抛弃”。
 
  她的父亲是­Paul Her­vey Fox,母亲是Elsie
Fox,两人都是不太成功的作家,主要写影视脚本。他们都酗酒成癖,而且习惯常年旅行,显然并没有准备好就迎来了葆拉的出生(出生地为纽约)。
 

  葆拉先是被送进了保育院,后被外祖母领出来;五个月大的时候被一位可敬的牧师带回去抚养至近六岁;后来又被父母领回去;然而不久后又一次被父母抛弃,送回那位牧师的身边(其实牧师的夫人也常年卧病在床);八岁时她又被外祖母领走,在古巴的种植园里生活了两年……
 

  葆拉此生很少见到自己的母亲,而似乎每一次见面都带来长时间的痛苦记忆。在她的回忆录中写到她5岁多时第一次见到母亲时的感觉:“我感觉,如果她能够有办法隐藏罪行的话,她会杀死我的”。(“I
sensed that if she could have hid­den the act she would have killed
me.”)
 

  在葆拉的回忆中,这对母女本来不多的相会不是歇斯底里的,就是冷酷无情的,有一次那位母亲将一杯水砸向女儿。葆拉对母亲的这种态度非常困惑,她感觉自己对这一切都负有责任,非常绝望地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出生和存在对于母亲而言是一种灾难?
 

  葆拉和母亲有将近40年没有再见面,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在她92岁临终之前,那次见面同样给她带来无比的陌生感,就像是一场灾难。等到母亲去世后好几个月,葆拉仍然感到十分空虚、茫无头绪,但一点也不感到悲伤。
 
  葆拉的女儿,琳达·卡罗尔(Linda Carroll),也写了一本回忆录《她妈妈的女儿》(Her Moth­er’s
Daughter,2006)。在她的眼中,她的外祖母与妈妈之间的关系非常陌生。这位外祖母是“一个很风趣且不同寻常的人,非常和蔼,但并不温暖。她对人非常冷。”
 
 那么,在这样一种境遇中成长起来的葆拉·福克斯又怎么能够“幸存”下来,并努力成为一位令人尊重的作家的呢?
 

  这恐怕首先要归功于那位可敬的牧师,他给了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女孩一个临时的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他把这个小女孩培养成了一个小书痴。他本人就是一位经典文学的爱好者,同时对人文科学多有涉猎,家里有不少这类藏书。他教会这个小女孩读书,并且对那个由想象和思想构建的世界充满喜爱和敬畏。葆拉回忆说,在她五岁时就曾经向这位牧师提过一个建议,请他以“瀑布”为题写一篇布道词,为此小女孩还提供了一些具体想法和素材。这是她在回忆中第一次产生写作的冲动。后来虽然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对于阅读的热爱始终伴随着她,每到一处她都会首先找到图书馆,她说只有在古巴生活的那两年例外(因为找不到图书馆),她的生活一直离不开图书馆。
 

  不过这样的成长之路布满了艰辛。据说她早年的生活充满了混乱和迷茫,不到二十岁就草草恋爱、结婚、离婚,当她的女儿于1944年来到人世时,她发现自己的人生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似乎是作为一种家庭传统,她也把女儿抛弃了,比自己的父母更过分,她甚至不问女儿的去向,此后也对此不再努力。也许她是担心母亲与自己的关系会在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中重演。
 

  葆拉直到快40岁时才经历了一次比较稳定的婚姻,并开始从事教师职业。也大概从那时起,她发现了自己成为作家的热望。作为一个狂热的阅读者,她发现最佳的方式是为自己创作书。
 

  葆拉从来都说自己并不专门为儿童写作。她并没有选择读者对象。但也许正是因为她无法逃脱的童年阴影,使她常常不自觉地讲述各种属于童年和少年的想象,极为细腻地描述那些常常被成年人忽略的儿童心理的另一面,充满阴影和挣扎的另一面。
 

  关于葆拉的女儿,专门介绍的资料不多,但因为她有一位文坛重量级作家母亲,又有一位超级出名的女儿,自己也发表了自传,所以也可以查到不少资料。不过我也不知道这些资料孰真孰假,反正是闲聊,我就只拣些比较八卦的说说。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4437442.jpg
琳达·卡罗尔(Linda Car­roll)
 
  琳达·卡罗尔(Linda
Carroll)1944年出生于洛杉矶。关于她的生父是谁,似乎母亲一直是避而不谈,只说是一次草率婚姻的结果。直到2003年她自己宣布通过DNA鉴定,证实生父是马龙·白兰度。据她说,她母亲确实结识过比她小一岁的这位电影明星,两人曾有短暂的恋情,而母亲从怀孕到生下她这些事他并不知晓。
 
  不过显然媒体特别喜欢这则新闻:让马龙·白兰度成为柯妮·拉芙(Courtney
Love)的外祖父!这本身就很戏剧、很具爆炸性。
 
  但其他当事人似乎都没有认真回应这一宣布。在此之前,盛传为马龙·白兰度的儿女的至少有30位,而他公开承认的仅有11个。
 

  但是,考虑到琳达做这个宣布时已经年近花甲,我觉得也不能简单一笑了之。说实话看到这则新闻,我是有一种很强烈的同情和酸楚的。我相信对琳达而言,主要还是很痛切地想知道,到底自己的生父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
 
  琳达是被一家意大利裔家庭收养的。17岁高中毕业,不到20岁结婚,20岁生下女儿柯妮·拉芙(Courtney
Love),婚姻开始破裂,开始离婚,伴随着女儿监护权的诉讼,离婚后结婚,结婚后又离婚,然后再结婚。到洛芙7岁,已经经历了妈妈三次婚姻变故。
 

  抛弃孩子的历史又一次奇怪地上演。有一段八卦文字这么写道:“家中的情景彷佛嬉皮电影的片厂,四处是长发披肩、赤身裸体的嬉皮青年在追逐打闹,激昂喧哗。这一切使得小寇特妮也成为学校中的小嬉皮,不断地被一所又一所学校扫地出门。她也成为无数心理学家的治疗对象──她甚至在商店里顺手牵羊……”
 

  关于洛芙成长过程的说法很多,基本可确认的是:妈妈琳达基本上没有管她,母女的关系也非常恶劣。大概在女儿7岁时,琳达迁居到新西兰,小洛芙留在了亲戚家。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5157819.jpg
柯妮·拉芙(Courtney Love)- 难得找到一幅相当庄重的:)
 

  柯妮·拉芙如今被誉为“摇滚史上最富争议性的女性”,这一称誉并不主要来自她的歌唱本身(当然她也拥有不少歌迷),恐怕主要还是来自她美丽性感与粗野狂荡融于一身,而且还因为她是垃圾摇滚歌王柯特·科本(Kurt
Cobain)
的遗孀,还因为那成堆的具有爆炸性的丑闻或麻烦事总是与她如影随形。比方说,2009年关于她的主要新闻有两则:其一,她发现前夫科本留给她和女儿的遗产中有53亿美元不翼而飞!其二,法院判决她17岁的女儿由科本的母亲和妹妹监护。
 

  柯妮·拉芙,有时译作“寇特妮·洛芙”,关于她的新闻实在太多,图片也实在很多,我就不转述了,有兴趣可在网上随便查到一些。我这里只八卦一点似乎与成长宿命相关的部分。
 
  柯妮·拉芙(Courtney
Love)1964年出生于三藩市。以正常家庭的视角来看,她的童年几乎一开始就是在混乱中渡过的。从她妈妈写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她4岁接触到迷幻药,6岁开始接受心理治疗,9岁时被发现在读色情读物,12岁时开始喝烈性酒。她13岁时就被送进少年教养院。幸好遇上一位从英国来的实习医生,送了三个十分狂野的朋克摇滚乐磁带给她,告诉她那才是真正属于她的世界。从十七、八岁开始她开始了十年浪迹天涯的狂荡生活,她甚至做过脱衣舞娘,但最终还是在摇滚乐坛获得了成功,从1989年组建“洞穴”(hole)乐队开始生活脉络逐渐清晰。
 

  柯妮·拉芙1990年与柯特·科本相遇,竟然不可思议地堕入了情网。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因为凡是认识他们的人,都不可能相信他们居然还能像普通人那样恋爱,据说拉芙追求科本的方式就像任何一个纯情的女孩子一样。恐怕科本自己都想不到居然会接受拉芙的爱情,甚而至于——结婚!
 
  然而1992年2月,他们真的结婚了,六个月后,他们的女儿弗朗西丝出世了——一场官司也立刻伴随而来。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5349945.jpg
瞧这一家三口^_^
 

  儿童权利保护组织发起了调查诉讼,认为这两位摇滚歌星并不具备抚养这个女儿的能力,因为有传言他们甚至在从怀孕到生女的过程中还在吸毒!虽然他们在这次法庭调查讼争中获胜,但仍然让只有两周大的女儿与他们短暂分离,而且传言带来的伤害影响甚巨。
 
  唉——————————!
 

  简单说两句柯特·科本,我觉得他也真是个苦人儿。同样成长于一个离异破碎的家庭,成长路上一片昏暗、混乱,如果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摇滚乐,似乎真要堕入地狱深渊。他从地下诗人到地下摇滚乐手,却突然发现天下居然有那么多和他类似的人。他从声嘶力竭的歌唱中获得极度的刺激和片刻的慰藉,但吉他声一停下来,似乎黑暗又把他包裹住。数千万歌迷的喝彩又如何?数十亿美元的家产又如何?他在歌中狂吼道“自杀是通向光明的唯一通道”……他死后,就在追悼纪念会现场上,歌迷就开始了追随式的自杀……苦人们啊,也许对他们来说,那的确是一种解脱。
 
  1994年4月柯特·科本在寓所自杀。他留下一封很著名的遗书,下面这一段说到妻子和女儿:
 

  “我有一个女神般的妻子,她为理想和打动人而拼命努力,我还有个女儿,她让我回忆起我的很多过去,她对那些她遇到的人致以全部的爱和快乐的吻,因为每个人都那么好,而且不会对她有任何伤害。这也让我惊恐万分,以至于我只会瞠目结舌。我没法容忍那种想法,就是弗兰西丝将变成象我这样自我毁灭、走向绝路的摇滚歌手。”
 
  遗书的最后写给妻子和十九个月的女儿:
 
  弗朗西丝和柯妮,

  我会伴你们到老

  柯妮,请继续前行,

  为了弗朗西丝,为了她的生活

  没有我她的生活会快乐许多。

  我爱你们!爱你们!!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5829200.jpg
 
  我正在听的这首《所有的歉意》(All Apologies)也可以说是科本写给妻子和女儿的。
 

  柯特·科本去世后,柯妮·拉芙的狂荡生活似乎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或者说反而变本加厉了。不过我所关心的只是与她女儿相关的事情。
 
  柯妮·拉芙几次陷入涉及女儿监护权的官司,其间也有几次陷入涉嫌毒品的官司,还曾被判强制戒毒。
 

  但从各方面资料显示,在女儿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柯妮·拉芙还是担任着监护人的角色。在妈妈因官司或生病无法担任监护人的情况下,奶奶和姑姑会担任临时监护人。
 
  2008年柯妮为女儿十六岁的生日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会,还包括一个私人演奏会,据报道这个晚会共花了妈妈32.6万美元。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9598163.jpg
拉芙母女
 
  2009年通过一场诉讼,十七岁的女儿弗朗西丝选择与奶奶、姑姑住在一起。
 
  衷心祝福葆拉·福克斯的这位曾外孙女弗朗西丝能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这个八卦故事就说到这里吧。
 
  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
 
All in all is all we all are .…..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10027768.jpg

葆拉    
.……     
琳达     
.……     
拉芙     
.……     
弗朗西丝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83/2010120102724825.jpg
三岁半的葆拉·福克斯(摄于1926–1927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