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图画书怎么玩?(第二部分)
主讲人:阿甲
时间:2008年10月12日9:30–12:00
地点:深圳银鹰第二幼儿园
链接:图文版
照片版
续前)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怎样让图画书变的更加有趣,成为我们帮助孩子爱上阅读的特别好的媒介?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最好的方法是大声为孩子读书。不是说今天来了一个孩子,我大声读半个小时,读完了他就爱上阅读了,而是指坚持每天,不要时间太长,经常性的为孩子读书,零岁开始,到了小学他都认识字了还照读。我今天下午还会去一所小学,明天会在另一所小学泡一天,就是为孩子读书。读到什么时候?至少到小学毕业,大家记不记得“9.11”的时候布什在干嘛?他就在小学里给孩子们读书,那么大的总统,人家都要炸他大楼了,他还跑到小学读书,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因为美国孩子上学都不认识字,所以总统给六年级的孩子读书,它代表一种方法。
在所有的为孩子读书的书里,最适合的是图画书,哪怕他是五、六年级的孩子。我也很喜欢到处为老师、孩子们读一读各种类型的书,但是我一般建议高年级,在他还没有养成倾听习惯之前先读图画书,五、六年级也一样,因为图画书你可以在五分钟、十分钟读完。如果每天读十分钟小说,孩子却没有倾听习惯,很快就跑了。
图画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它能让孩子爱上阅读,甚至让成年人不可救药地爱上“童书”,喜欢童书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妈妈爸爸。
松居直先生去年曾经来过,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头,81岁了还特意来一趟中国,在上海、北京、深圳演讲,他被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50年代图画书在日本是空白,在这样的状况下,以他为代表的一群出版界人士精英,慢慢使得日本图画书成为世界顶尖的国家,他曾经说过“专家一致公认: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是不是他说的太过了,是不是有人以讹传讹传过了?没有,他就是这么说的。他是学国际政治的,还有很多哲学背景、文化背景,在现代生活之中,比如口传文化,传统的耳熟能详的东西,从口到耳朵,耳朵到口,再传下去的文化渐渐没落,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常识往往都是从电视、电脑上获得的,但在我们小时候,再上一代,是从民间口头故事里传播下来,这种东西现代没有,而什么让这种传统保留下来呢?能够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一代一代读下去呢?图画书!我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松居直先生这句话没有说错,至少他是这么认为。
图画书在学校、图画书在幼儿园。银鹰幼儿园条件非常好,有非常好的硬环境,软环境方面也很重要。孩子们每天都有享受到大师级作品的机会,这是一个美丽的事情。
还有读书会,这是广州、北京的读书会,这是家庭,是蓝袋鼠上的,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陪孩子一起读书,孩子能不喜欢阅读吗?在书店、在图书馆,在账篷学校,我们在账篷学校一个多月,跟孩子们分享,在这样的泥巴地里搭起账篷,孩子们迷恋这样的书。
图画书玩法十字诀,其实说起来有很多玩法,每一个专家或者号称专家的人都有很多玩法,大体上我比较倾向于从读者的视角来看,至少有这么几点:
唱、念、说
做、画、演、吃
破、聊、想
我跟探长最近研讨觉得这句话不能这么说,应该像元曲一样:
唱、念、说
做、画、演、吃、破、聊、想
几点重要声明:
十字诀中每个字代表一类玩法,但它们只是常见的一些,并不涵盖全部,还可以升级为2.0版、3.0本;
既不是说每一本书都适合各种玩法,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用各种玩法,它们更像是一种启发性的范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使用适合的书采用适合的玩法;比如有的人特别擅长做手工,有的人特别擅长逻辑分析,一本书破解一下特别有意思,图画书有时候可以玩破案游戏,如果你的艺术感觉非常好,可以带着孩子画画,如果你的语言表达非常非常棒,当然有的玩法是通用的,比如念。
这些玩法并不专为孩子而设计,大人想玩也可以玩,真正的好“泥巴”,大人孩子都爱玩。有时,孩子从你听起来好象很柔美、很漂亮的声音里听出了隐隐的不耐烦——孩子的东西,读给你听吧——自己读得不耐烦,孩子也听得出来,实际上孩子们对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极其敏感,所以当你不喜欢或者不耐烦的时候不要给他读,免得把不耐烦传递给他,不要让他觉得原来读书是如此不耐烦的事情,而是要让他觉得你自己也觉得很好玩。
第一、唱&诵
有些图画书是可以用唱的,如《苏武牧羊》、《黎明》、《拔萝卜》、《约瑟夫有件旧外套》,有些是歌词,今天我带来的《苏武牧羊》就是歌词,当然唱起来不太容易,我们可以试一下;
还有的书是根据可以唱的某某东西改编的,在英文图画书里有很多,我记得有一本英文书《Five Little
Ducks》就是这样的形式——
Five
little ducks went out one day
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
mother duck
said “quack,quack,quack,quack”
but only
four little ducks came back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的不是英文的唱法,而是分享几本中文书的唱法。
举几个可以诵唱的书的例子,比如《黎明》,这本书看起来就不像为孩子设计的,封面黑黑的,孩子们怎么可能会喜欢这样的东西呢?《黎明》这本书的作者和画家都是一个人——乌利·舒利瓦茨,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这本书可以被列入图画书创作教学中,他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场景:
静
止
又冷又湿
湖边的一棵树下,
老人和他的孙子缩在毛毯里。
月光照亮了岩石、树枝和树叶,
山站守在那里,黑黑的,静静的,
没有一点动静。
这时,吹来一阵微风,
湖水颤抖了。
雾气开始缓缓地、懒懒地升起。
一只孤独的蝙蝠静静盘旋,
一只青蛙在跳,又是一只。
一只鸟在鸣叫,
另一只在回应。
老人叫醒了孙子,
他们从湖里打来了水,
然后生起了一小堆火,
他们卷起了毛毯,
把他们的旧船推下水。
他们把船划到了湖心,
船桨吱嘎作响,
脚底片片水花,
突然之间,
山和湖变成一片翠绿。
这似乎不是一个故事,完全像是一篇散文,黎明的过程,绘画方式按照中国画的点染模式,因为它取自于一首唐诗——柳宗元的《渔歌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诗也是可以唱的,大家可以试试看,学会了可以教孩子,有很多古诗都可以带着孩子唱,如果有图画书的话,真是非常一件开心的事情,我们这次在四川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两天教孩子唱一首古曲歌,其实不一定要求调子准,主要是找那个味儿。
有一本书大家在市面上也能找到——周翔的《一园青菜成了精》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
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
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
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
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
牛腿葫芦放大炮,绿豆角子点火绳。
轰隆三声大炮响,打得辣椒满身红,
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扁豆扯起篷,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见害了怕,一头钻进稀泥坑。
唱起来很好玩,但更好玩的是结合另外一个玩法——画,带着孩子们到菜园里真正拿小葱、韭菜、茄子、扁豆、大蒜画出来,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玩到生活里去,很有趣,又有传统的味道,还能够长见识。
第二和第三我放在一起,念和说,“念”就是有字读字,无字翻书;“说”可能还得“添油加醋”一下,但不像我刚才说的《我不知道我是谁》那样,在这里声明一下,我们跟孩子讲故事时,一般用书,而不用PPT,除非了几百个孩子,没办法才用PPT,第一遍讲故事尽量用原话,完整的讲故事是最基本的读法。
好作品读出来的味很过瘾,看起来是最简单的方法,实际上我们认为它也可以是最高级的玩法,通过读的过程,让孩子体验到语言的味道。
《换一换》是一种拟声的故事,这个故事我还没有来得及做PPT,但也可以讲一讲,这个故事比较适合低幼,孩子在1、2岁左右比较适合,在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对象声词很感兴趣,故事很简单,一只小鸡想出去外面看世界,发出“叽叽”的声音,结果看到一只青蛙,青蛙的声音很好,换一换吧,她叫“呱呱”,青蛙叫着“叽叽”跳走了;后来发现老鼠的“吱吱”声很好玩,又跟老鼠换了换,最后又换成狗的“汪汪”声,结果猫跳出来的时候,她对着猫“汪汪”叫两声,把猫吓跑了,然后她就“喵喵”的走了,转了一圈又回到家。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我看到6、7岁的孩子也演过,小孩子对于叽叽、吱吱、呱呱、汪汪…非常喜欢。
还有一本书是《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这个故事其实也很简单,三只山羊中的小山羊走过桥去,山怪要吃掉他,山羊说“后面还有比我更胖的,你吃它吧。”山怪就等,结果后面的山羊又说“后面还有最壮的,你吃他吧。”好不容易等最壮的过来了,那只山羊就把他灭了。很简单的故事,但在反反复复重复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话,邀请或者是发出威胁等等语言串在一起很有意思。
宫西达也画的《你看起来好象很好吃》,在我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会用这本书,所谓没有办法就是这群孩子我不了解,我不知道怎样吸引他们,比如我“六一”到灾区时跟他们分享,那里的孩子从来没有听过图画书,哪怕三、四年级的孩子也没有听过,我觉得可能这个故事他们会喜欢。
以前,以前,很久以前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嘭嘭嘭嘭,嘭嘭嘭嘭,
山嘭嘭嘭的喷火,地咚咚咚的摇晃,
甲龙宝宝出生了,可是,
在那么大的地方就只有他一个。
甲龙宝宝觉得好孤单,抽抽答答的哭起来,
一边哭一边走。
“嘿嘿嘿嘿,你看起来好象很好吃。”
霸王龙滴滴答答的流着口水,一边猛扑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
“爸爸!”甲龙宝宝一把抱住了霸王龙,
“我好害怕哟!”
霸王龙吓了一大跳,不由得说:“你怎么知道我是你的爸爸呢”,
“因为你叫我的名字呀,知道我名字的,一定就是我的爸爸。
这本书充分考虑到给孩子念的过程中的趣味以及每个角色的趣味,他说话的方式、语气、语调,你能把握得住,只要照着读就可以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该翻页的时候翻页,该等的时候等,知道什么地方孩子会很感兴趣,等一等,什么地方能抓住他,等一等,这是叙述式的方法。
还有是带有一定诗意式的,这是我翻译的《小房子》,美国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书,在我所有参与过的书里,我最喜欢这本,这本书非常美,衬页也非常漂亮。我第一次跟我们家女儿读完这本书,感觉好象重新过了一辈子一样,恍如隔世,不信大家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夏日午后或者是一个比较好的天气给孩子读一读。
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
这座小房子盖的很好,
她非常坚固也非常漂亮。
那位把她盖的很好的主人说:
“这座小房子永远也不能卖,
出多少钱都不卖,
我要一直看着我们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住在里面。”
小房子坐在山冈上,
非常开心的看着她四周的乡村田野,
清晨她看着太阳升起,
黄昏她看着太阳落山。
一天又一天
每一天都有一点儿不一样……
可小房子总是老样子。
每到晚上,
她看着月亮渐渐地从一弯瘦瘦的新月亮变成一轮满月,
然后又变回一弯瘦瘦的老月亮,
没有月亮的时候,
她就看星星,
在远远的那边,
她可以看到城市的灯光,
小房子对城市很好奇,
她很想知道住在那里会怎样。
时间从小房子身边悄悄溜走,
她只是看着乡村田园,
跟随季节的脚步慢慢地变模样,
春天来了,
白天一天天地加长,
太阳也暖和起来,
她等待着第一只知更鸟,
从南方飞回来,
她看着草地慢慢变绿,
她看着树枝上抽出嫩绿的芽儿,
苹果树开满一树的花儿,
她看着孩子们在小溪里玩耍
……
故事我就读到这里,后面的情节——夏天、秋天、冬天,过着很好的日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测量员,测量路线,然后又来了很多没有马拉的大车,然后铺好了路,然后附近有了很多小房子,然后后面有了公寓楼、住宅楼,但是她不能卖,她白天呆在那个地方,她的周围没有了苹果树,有了不熄灭的路灯,然后来了有轨电车、高架电车,还有地铁,在整个城市中间房子不断的更新,挖掉了老房子,建起新的高楼大厦,在这样的季节,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只有在中午才能看到一小会儿太阳,她的外面都已经破旧,但里面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好房子——
于是在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
有一个人站在这里看着她,
这个房子好象很熟悉,
她看上去就像我奶奶小时候住的房子,
原来这个人就是奶奶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女,
这个孙女发现她可以搬,
于是她把她搬走了,
交通停顿了两个小时,
看着她搬走
于是找啊找啊,
又找到一个新的地方,
与之前很相似,
窗户和百叶窗修好了
再一次,人们给她涂上了漂亮的粉红色彩漆
当小房子在这片新地方安顿下来时,
她高兴地笑了,
再一次她可以看着太阳、月亮和星星,
再一次她可以看着春天和夏天,
秋天和冬天来来去去,
再一次有人住进小房子了,
又来照顾她,
她再也不会对城市好奇了,
她再也不想到那儿去了,
天上的星星对着眨着眼睛,
弯弯的月亮升起了,
这是在春天,
乡村处处安静、平和。
我当时翻译这本书时觉得特别感动,翻译完了有点像达利B一样,我到底应该住在哪里呢?从来没有听过图画书的孩子我也试过读给他们听,听众里我最喜欢一个小女孩,她听图画书时很安静,听完后这个小女孩情不自禁地说“好美啊!”确实跟我感觉一样,真正好的作品你是可以一字不落的读的,读有不同的读法,比如《勇气》就像是格言诗的方式。
还有一本书非常难读,《小恩的秘密花园》,我很喜欢这本书,整个格局是书信体的模式,几月几号谁谁谁给谁谁谁的信。
这本书是宣言式的:《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是最后一个被美国政府收购土地的西雅图酋长用非常优雅的姿态,用他本民族的语言说,后来翻译过来。他不得把土地卖给白人,但卖之前他作出了这样一番宣言:
你们怎么能买卖天空?
西雅图酋长这样问。
你们怎么能拥有雨和风?
我的母亲对我说,
我们族人相信大地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
每一根松针,每一片沙滩海岸
树林深处的雾气
辽阔的草原和嗡嗡鸣响的昆虫
这一切,在我们族人们的记忆力都圣洁无比。
他用一连串非常美丽的语言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的文字现在选入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样一本图画书,当孩子5、6岁时你读给他听,他一样可以听得很清楚,因为它是图画书。
念。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会念书,所以人们常常会小看“念”这种玩法,在我看来,它也是图画书的诸多玩法中最高级的玩法(我特意把“之一”删掉了),真正的高手应该拿起来就能念,自己也作为一名特殊的听众,与其他听众一起看着图画、听着声音(自己发出来的)进入原汁原味的图画书故事世界。这需要勤学、勤念、勤琢磨,当然还要真心喜欢。
(未完)
»»»
讲座实录第一部分
讲座实录第三部分